2022年北京冬奥会,两台机器人“火炬手”成功在水下对接火炬,实现了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我们成功了!”有一群年轻人欢呼雀跃,喜极而泣,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团队。
迎难而上!1年内研制2台机器人
2021年4月,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多机器人跨域冬奥火炬传递”项目启动,此时距离2022年冬奥会开幕只有短短的9个月。项目设计了水下、空中、地面、飞行、冰雪面机器人之间的火炬传递,在水下层面,要从无到有,研制水陆两栖与水下变结构两款机器人,还要让机器人像真正的火炬手一样,自主从冰面来到冰下,在水中精准对接火炬。
这是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项目。年轻党员田启岩任项目负责人,他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高技术创新基金等项目责任人,他和团队一起接下了这一挑战。这群平均年龄只有30出头的年轻人接到的任务如此重要,压力之大,挑战之大,可想而知。他们要在9个月的时间里,突破复杂流场扰动的水下动态对准等关键技术,将机器人水下接力的设想变成现实。他们迎难而上,要见证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人类科技进步的结合,让世界看到中国机器人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
年轻,意味着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团队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党员冲锋在前,发挥核心骨干作用。每个人都有着一股冲劲,两栖机器人冰面——水下高适应性运动,水下机器人小范围机动与悬停对接,关键技术一个接一个被攻破。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集智攻关和试验验证,团队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仅用半年就研制出可用于火炬传递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和水下变结构机器人。而这只是第一步。
千锤百炼!必胜信念助力科技冬奥
机器人造出来了,但要让机器人顺利完成水下接力动作,还需要进行数次测试与调试。时间紧迫,任务重大,团队在完成机器人整机装配后,在实验室和试验水池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2021年的12月将迎来项目中期检查,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东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北京冬奥组委火炬传递专项团队领导届时将现场观看演示。雄鹰翱翔须日夜磨练,科研人员放弃回家休息,在研究所试验水池旁,一次又一次地试验。不分昼夜的试验让他们体力上接近极限,但是必胜的信念支撑着这群年轻人一往无前。失败,一次又一次,他们压下沮丧甚至绝望的心情,反而激发了这群年轻的科研人强大的潜力,重整旗鼓,再一次一次开展试验。直到那一天,水下变结构机器人负责人王轶群兴奋地告诉田启岩:“我们的水下变结构机器人终于可以脱离安全绳,在水池无需保护进行水下航行和作业了!”从第一次成功时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再到连续成功时的振奋,这支年轻的队伍扛住了压力,坚持并成功完成了水池试验任务。
机器人成功在水池中传递了火炬,中期检查顺利通过,也更加坚定了北京冬奥组委的信心:“水下机器人火炬接力将是接力的精彩之处!”
全力以赴!冰天雪地挑战外场试验
机器人最终要在北京冬奥公园莲石湖下完成水下接力,面临的环境远比试验水池恶劣。完成机器人实验室调试与试验后,团队与时间赛跑,随即奔赴外场开展系统级试验。
抚顺大伙房水库是第一站。在接近零下30度的冰天雪地里,小伙子们在冰面上开展机器人试验。不分白天黑夜的在冰上作业,一个“冷”字已经不足以表达他们爬冰卧雪的感受。但是想想能为祖国争光,这群80后、90后硬是用他们的坚强和执著扛了下来。手脚冻僵已是常事,一天下来也快成了长跑运动员;户外试验场成了雪地食堂,饭菜凉透就喝上几口热水继续试验;就连2022年的元旦也是在冰天雪地里大家一起度过的。经过多日在极端环境的奋战,他们终于顺利完成了试验目标。
下一站就是北京。团队日夜兼程从抚顺大伙房水库转往北京,进驻北京冬奥公园。他们在25天的时间里,开展了百余次的测试和演练。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团结协作,经过多轮优化和改进,将机器人调整到最佳状态,使机器人适应北京冬奥公园的水下环境,覆盖不同流速和流向的水流扰动,应对不同时段的光照条件和能见度。
党旗飘扬!勇往直前争作先锋
沈阳自动化所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队所在支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也将“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凝心聚力、敢为人先”的作风延续到了项目中。党总支书记李智刚到北京现场督战指导,党员田启岩、王轶群、陆洋、于龙带领全体人员攻克难关。
2022年的春节,这群年轻的小伙子们是在北京冬奥公园度过的。陆洋和刘鑫宇站在浸满冰水的冰面上,穿着湿透了的鞋子,忍着刺骨的冰冷,一丝不苟的调试着水陆两栖机器人;辛传龙忍着持续的高烧,对照机器人检查表在逐项地核查机器人的状态;谭东旭独自对着控制中心,在庞大、复杂的软件系统中找寻刚刚发生的问题;王轶群手持对讲机、穿着军大衣,坐在寒冷的帐篷中,一边指挥通报机器人的状态,一边调整着控制参数;白金刚在机器人入水前详细检查载体结构的每一个零部件,周雪山在机器人回收后维护着电动机械臂的每个关节,董旭洋趴在水面的浮台上调整着摄像头的角度,孙宏林紧盯着水面控制中心屏幕精细地操作着机械臂,于龙在完成入水冰洞的开凿和清理后随即便指挥机器人布放入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个人在北京试验现场度过了人生中最不平凡的一个春节。万家灯火团圆夜,却是团队任务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候。这是很多人第一次不在家里过春节,他们只能在帐篷里跟远在家乡的父母电话拜年,通过视频看一看年幼的孩子……
2022年2月2日,在北京冬奥公园举行的冬奥火炬传递活动中,两台机器人登场亮相。火炬手将奥运圣火传递给水陆两栖机器人,水陆两栖机器人手持燃烧火炬,沿冰壶赛道旋转滑入冰洞口;水下变结构机器人向其靠拢,两台机器人手持火炬在水下精准对接点火;水下变结构机器人手持点燃火炬从冰洞口出水,将奥运圣火传递给下一棒火炬手。
这一刻,所有人如释重负,喜极而泣。在9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践行“献身、求实、协作、创新”的沈阳自动化所精神,以勇于挑战的担当、不惧失败的执着、甘于奉献的行动、为国争光的情怀,谱写了奥运与科技结合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