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自动化生产技术,对于保障危险环境下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期间,沈阳自动化所智能产线与系统研究室将打造用于危险环境下的自动化生产装备作为使命,解决国家和行业的重大战略需求。在极具挑战的科研任务中锤炼了自身,形成了一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科研队伍,也获得了行业用户的高度认可。
吃苦耐劳保任务
危险环境下的自动化生产装备研发,项目实施现场经常在山区,条件十分艰苦。令人刻骨铭心的是,有一次,团队为确保项目进度,项目成员在团队带头人徐志刚的带领下,采取两班倒的形式,一天24小时、白天黑夜都保证有人在现场,为了往返节省时间,大家就近选择吃住在了山底下的村民家里10元一宿的乡村旅店,近一年的时光里,大家住农家,睡通铺,吃水煮白菜豆腐,煎饼馒头配咸菜,当地的冬季没有暖气,也没有烧炕的习惯,隆冬12月的天气,大家冷冷地蜷缩在农家薄薄的被子里,又困又冷的感觉让大家现在谈起来还记忆犹新。环境尽管艰苦,还是顽强地挺了过来,因为在心里,大家都装着一团完成任务光荣而又神圣的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团队成员经常2至3个月回不了一次家,经过1年多的艰苦奋战,顺利完成了技术安装调试,达到批产要求。
从零开始攻难关
为危险环境下的产品生产定制智能化的解决解决方案,较其他产品类别要求更高,需要超高的可靠性,在国内属于开创性研究,相关技术也面临国外的封锁。为满足防爆的特殊需求,团队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协同攻关方式,一方面在现场详细调研产品生产工艺,与一线装配技术人员探讨工艺自动化升级改造方案可行性,另一方面查阅学习国内外生产安全标准和规范100余项,总结了安全风险和防护要求,形成了集“安全工艺、预测控制、高可靠防爆设备”三位一体的安全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实现了易爆危险品生产安全由人为定性控制向数字精准控制的模式变革,在大幅减少危险作业人员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有效提升制造水平及安全保障能力。
千锤百炼出方案
为进一步拓展技术应用领域,面对没有技术积累、没有可参考资料、没有资金支持等诸多困难,团队再一次从零开始。科研攻关不是闭门造车,方案也不是在实验室里坐着硬生生憋出来的。团队在生产现场一住就是半年,白天他们和厂里的工作人员交流工艺细节,去详细了解产线生产对象的数千个零部件,清晰、准确掌握每个细节的生产工艺要求。到了晚上,他们上网查阅十分有限的国外相关材料,不断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又不断的推倒重来。据刘勇和王军义回忆,有时方案被批的很惨,“那个时候,内心是有点儿崩溃的”,他们回忆道。
关键时刻冲在前
面对一项重点产品的生产任务,生产时间紧,任务重,团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回家和家人团聚的念头一心投入工作。但由于身体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加上正值全国上下都处在新春佳节的喜庆氛围,所以,有些成员工作起来未免显得有些懈怠。为进一步提神振气,发挥出团队已有的战斗精神,徐志刚提议,关键时刻党员要站出来,由他牵头在调试现场,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号召在场的党员同志关键时刻要冲在前面,在集体中要切实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克服一切困难,不达目的绝不收兵。榜样的力量换来了队伍全新的士气,大家的松懈劲一扫而光,工作干劲儿也越来越足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如期建设成功,还实现了行业应用的首创。
行业内良好的口碑,意味着业务的不断增长,同样意味着团队成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每年他们所接到的方案设计需求、项目合作也源源不断。但这支队伍却表现出了非常过硬的素质: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而且极具凝聚力。
“我们每干一个活,都要把它做好再交出去,而不是拿到项目就不好好干活了。”团队成员们总能听到徐主任在耳边念叨这样的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严谨踏实不浮躁变成了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形成了一种风格和习惯。
奋进之举,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信念和决心。展望十四五,团队将在中科院“四个率先”和“三个面向”精神指引下,继续发挥科研国家队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危险行业的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满足国家重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