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研究室党总支第二党支部飞行机器人党小组克服高海拔、低压、缺氧、严寒等恶劣气候环境,赴青藏高原实施了首次高海拔冰川与湖泊机器人自动化科学考察研究应用,为第二次高原综合科学研究深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前沿技术保障。党小组成员杨丽英、马立新、周浩、孙晓舒、朱建龙在科考作业中不畏环境艰险、任务艰难,展示了坚韧不拔、攻坚克难、勇于攀登的党员精神。
挑战!高寒缺氧环境下迎难而上
高强度工作:4700米~5600米的高寒缺氧环境,对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与生活都提出了巨大挑战。在缺氧环境下,普通人维持简单的活动尚且感到吃力,团队成员直面繁重紧张的日常科考任务,毫不退缩。党小组带领团队搬运重达20公斤的无人机系统进行校磁,更换调试无人机电池、载荷电池,完成科考飞行任务,进行无人机检修、电池充电、数据校对等工作,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0至12小时。
团队在本次科考工作期间多次往返位于拉萨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科考站以及廓琼岗日冰川等多地,完成了10余项科考任务,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由于科考任务需要转场,团队成员有时需要在高海拔盘山道上乘车奔波10余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后,团队总是第一时间完成科考任务,短暂地休息五六个小时后,继续开始第二天的科考任务。
暴雨冰雹来袭:在6000米海拔的廓琼岗日冰川执行科考任务时,团队经历了数小时的冰川暴雪、冰雹严寒等不可控极端恶劣环境。为了保护科考设备不受损坏,党员马立新将自己的雨具、外套统统盖在科考设备上。冰雹暴雨加剧,为了不影响科考任务,5名党员同志以身体构建了科考设备防雨棚,宁可感冒也不愿让设备遭受损害。
担当!党员精神书写在日常工作中
有任务义不容辞:冰川科考任务结束下山后,合作单位青藏高原科考所希望借助无人机进行冰川科考人员的定位,4名党员义不容辞,换装载荷后二次上山。由于担心外界振动损坏载荷系统,周浩坐在后备箱紧紧搂住搭载双光吊舱的无人机,一路承受着高原反应和车辆的颠簸,返回山下时,整个人已经虚脱。
有需要主动奉献:科考中,有些同志出现了头晕目眩、体力不支、呼吸急促等非常强烈的高原反应,党员主动将个人用氧和食物补给留给他们。在海拔4700米的纳木错执行科考任务时,4名党员同志杨丽英、马立新、周浩、孙晓舒主动留守在纳木错科考站过夜,将下到低海拔地区的机会让给其他科考成员。在这样的海拔高度下,普通人会有明显的高原反应,夜晚根本无法入睡。4名党员依靠便携式氧气瓶,每次仅能维持十分钟左右的间歇睡眠。第二天,他们继续执行原定科考任务,没有一句怨言。
女党员彰显巾帼风采:在整个科考任务中,两位女党员杨丽英、孙晓舒始终想在前面、行动在前面。飞行任务策划、飞行过程记录、飞行保障紧跟、人员状态紧盯、科考队成员沟通等,她们时刻忙碌,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保障了飞行科目的顺利完成。
当红色的党旗飘扬在6000米海拔白雪皑皑的廓琼岗日冰川上,雪山飞红,云雀振翅,他们为自己是一名高原科考人、沈自所人、共产党人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