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潜龙一号”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以下简称AUV)和“潜龙二号”4500米AUV搭乘“向阳红10”号船赴西南印度洋执行大洋第40航次科考任务,这是我国首次使用两台大深度AUV同时参加同一科考活动。为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沈阳自动化所派出10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航次工作。受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党委委托并经沈阳自动化所党委同意,“向阳红10”号船成立了临时党委,沈阳自动化所赵宏宇同被任命为临时党委副书记。海试期间,他带领同志们,积极工作,攻坚克难,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为航次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勇挑重担,发挥中坚作用。
此次海试地处西南印度洋,受地理位置、天气因素影响,海况差且风大浪急。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繁重的实验任务,同志们在晕船和疲劳两座“大山”叠加下,以顽强的斗志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坚持着。徐春晖是党员同志中的一员,他解决了多个海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完成。为了保证实验任务的顺利开展,徐春晖工作起来几乎不分白天和黑夜,问题不解决就不会休息。海上最大的障碍就是晕船,一个体格健壮的男人都未必能扛得下来,更何况徐春晖这样一位文弱的书生。可徐春晖硬是在这种高强度的海上作业中,凭借着坚强的毅力成功保障了每个潜次的实验任务,并在实验结束后马上开展数据分析,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编写报告。是什么能让他坚持?答案很简单。在难得的片刻空闲时光,徐春晖会翻看手机中不满3岁女儿的照片,那是他对远方家的依恋。正是有了家人和祖国的期许,像徐春晖这样一群为了科研事业无怨无悔的党员同志们,他们虽然年轻,但成长的很快。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在“向阳红10”船发挥着中坚作用。他们坚信工程项目上没有捷径,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把事情做实。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影响、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位海试人员。
二、团结协作,共同创造辉煌。
成功,需要克难攻坚的精神,更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临时党委及党员同志们发扬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精神,带领实验队共同创造着辉煌。
2016年3月4日,随着“潜龙二号”在西南印度洋最后一个潜次的完成,中国大洋40航次“潜龙二号”的实验圆满结束。在第一航段的验收实验中,潜水器共下潜8次,完成了验收实验规定的所有考核项目,同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绩:首次使用自主知识产权的AUV进行洋中脊热液区大洋探测任务,获得了断桥、龙旂热液区的近海底精细三维地形地貌数据和磁力数据,同时发现断桥、龙旂热液区多处热液异常点,获得洋中脊近海底高分辨率照片,这是我国大洋热液探测的重大突破。
在第二航段的试验性应用阶段,“潜龙二号”再接再厉,在共8个潜次的任务中,完成了7个长航程探测任务,累计航程近七百公里,探测面积达218平方公里,测深测扫数据、磁力探测数据、各种水文环境参数数据均完整有效,同时发现多处热液异常点。其中单次下潜最大探测时间达到32小时13分钟,最大航行深度超过3200米。本航段“潜龙二号”的探测面积超过我国以往任何深海AUV的探测面积,连续4个长航程成功探测的成绩也创下了我国深海AUV长航程探测之最。
“潜龙一号” 本航次的主要任务是保障航次任务的顺利完成。一旦“潜龙二号”出现故障不能下水,“潜龙一号”要立即担负起继续探测的任务。大洋40航次第一、二航段,“潜龙二号”一直表现良好。尽管“潜龙一号”并未下水执行任务,但以党员为代表的突击队始终坚持定期对“潜龙一号”进行维护保养。酷暑中,每隔2小时科研人员要为“潜龙一号”浇水降温;狂风暴雨时,科研人员要及时为其遮风避雨。在科研人员的精心护理下, “潜龙一号”在两个航段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备战”状态。
三、组织关怀,圆梦潜龙探海。
实验期间,为了调动鼓励海试队员们干劲和斗志,临时党委副书记赵宏宇同志切实担负起了自己的责任。赵宏宇带领同志们自己动手包饺子,让同志们在船上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难得的闲暇时间里,他就带着大伙开展丰富的自娱自乐活动,像套圈、乒乓球比赛等等,虽然这些看似并不起眼,却能给寂寞艰苦、紧张而高强度的海上生活增添着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同志们感受着大家庭的温暖,也极大的缓解了他们对家的思念,鼓励和支持着他们完成实验任务。
海试并非一帆风顺,队员们在完成紧张的实验任务之外还要应对各种险情。2015年12月18日和2016年2月12日,沈阳自动化所赵宏宇、孙波两名同志在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水舱测量孔附近溢水险情和首次抓斗作业的险情抢修工作中表现出色,受到临时党委的通报表扬。
这就是党员的作用,关键时刻,可以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遇到困难时党员先上其他同志跟得上来。正是有了他们的模范带动,凝聚和带动了全体海试队员,使大家心往一块聚,劲往一块使,拧成了一股绳,出色的完成了此次海上验收实验和航次应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