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协同办公平台
|
ARP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通知公告
图片新闻
学术活动
科研动态
媒体焦点
视频新闻
专题
机构概况
机构简介
所长致辞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院士专家
历史沿革
地理位置
科研成果
概况介绍
论文
专著
专利
成果转化
研究队伍
院士专家
杰出青年
招聘教育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国际交流
交流动态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共建平台
合作动态
高新技术产业化
高技术公司
创新文化
文化活动
所报
形象标识
创新文库
党群园地
党群组织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科学传播
科普动态
科普文章
科学图片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新闻
综合新闻
通知公告
图片新闻
学术活动
科研动态
媒体焦点
视频新闻
专题
园区风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研动态
沈阳自动化所底栖生物非定常壁面效应研究取得进展
| 发布时间:2022-05-24 | 【
打印
】 【
关闭
】
鳐鱼近底运动数学建模
波动翼近底运动流线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海洋底栖生物的非定常壁面效应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发表在海洋工程领域一区Top期刊
Ocean Engineering。
目前,海洋机器人在机动性、能量效率等方面与水下生物仍有较大差距,开展水下生物驱动机理研究对于提升海洋机器人机动性、能效有积极意义。海底地形测绘、油气资源勘探等近底作业任务是现代自主海洋机器人的重要应用场景。研究表明,水下生物能够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升自身能量效率。鳐鱼在贴近海床时,会主动降低胸鳍振幅,调整鱼体运动攻角,此行为能否提升鳐鱼能量效率,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由于在鳐鱼扑翼游动过程中,鱼体柔性翼与海床间距时刻发生变化,属于非定常壁面效应,为研究鳐鱼近底状态下主动行为的内在机理带来极大挑战。
沈阳自动化所海洋机器人前沿技术中心基于鳐鱼近底游动关键形位特征,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构建壁面附近二维柔性翼模型,开展非定常壁面效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非定常壁面效应在不同振幅下对推进力和推进效率均有改善,但升力的表现不同。对于特定数学模型,存在临界振幅:当模型振幅大于临界振幅,升力为负,鱼体向地面倾覆;反之,则升力为正,鳐鱼可能正是利用较低振幅,获取正升力以平衡自身重力。推进力和升力变化的本质在于壁面与翼片之间空间形状的变化,影响流体流动结构和压力分布。研究揭示了鳐鱼等负浮力鱼类在海床附近游动减小振幅和调整俯仰角行为的内在机理,同时为近底作业型水下航行器开发提供了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项目的支持。(海洋机器人前沿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辽ICP备05000867
辽公网安备 21010302000503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创新路135号 邮编:110169
留言反馈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