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沈阳自动化所发起创办沈阳芯源先进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后改为现名)。我作为研究所派出的股东代表出任总经理,与同事们联系少了,但对研究所的归属感反倒更加浓烈,在所庆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建所六十周年!
六十年来,沈阳自动化所从最初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小所,跻身为如今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声誉的研究所,依个人浅见,人才、风气和聚焦,是研究所发展壮大的“三大法宝”。
一、人才
人才是一个组织最宝贵的财富,是一个组织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以蒋新松、王天然、封锡盛等院士为杰出代表的老一代沈阳自动化所人,抓住改革开放后国家科技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开拓进取、奋发图强,涌现出一批在国家层面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确立了研究所在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光电技术三个领域的优势地位。
2000年前后,由于文革期间高考中断、科研荒废,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陆续退休,而文革后毕业的大学生还没有成长起来,全国的大学和科研单位都面临着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困局,中间断层长达15年之久!一些科研单位由于没有很好解决人才断层问题,整体科研实力大幅下滑、停滞不前甚至衰退掉队。
对此,沈阳自动化所未雨绸缪,多项措施并举,应对人才断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就着力吸引年轻人才、培养新生力量,在世纪之交,延续老一代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科研生命,博导们继续发光发热,很多退休的技术骨干被研究所、部门或课题组回聘传帮带;工农兵学员中一批业务骨干和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佼佼者们承上启下,有效地延缓了人才断层;特别是一批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来所工作的青年才俊们迅速成长,接班扛鼎。老中青三结合,代际传承几乎是无缝连接、平稳过渡,保证了沈阳自动化所的持续发展。
人才政策中尤其值得拍手称赞的是“研究生毕业来所独立排队、优先分房”政策。那个年代还是福利分房,沈阳自动化所这一分房政策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名校的优秀学生也具有不可抗拒的杀伤力,一枝独秀地增强了研究所的人才竞争力,持续地吸引了一大批重点高校毕业的优秀学生。
一项成功的政策,比争取一个重大课题都重要!盘点现今工作在一线的学科带头人、产业公司创始人,许多都是那个时期来研究所的。吸引青年才俊来所工作,开启了沈阳自动化所人才济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三年见效,至今三十年仍在吃红利!可以想见,当年这一打破陈规、振聋发聩的人才吸引政策,当时的领导班子要顶住多大的压力、才能出台并坚持这一政策!在此,向经典的人才政策致敬,向南塔宿舍的封闭单间致敬!
面向未来,沈阳自动化所要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所,就必须首先能够吸引和培养一流的人才,而吸引和培养一流的人才,更需要有一流的政策措施和事业平台。
二、风气
风气是一个组织的精神财富、无形资产,是一个组织的软实力。人才、项目、激励和科研条件,这些骨架和肌肉当然重要,风气氛围如同人的精气神,软件和硬件相辅相成,也是一个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归纳和提炼沈阳自动化所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献身求实协作创新。这是沈阳自动化所的“企业”文化和治所精神。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怀着荣誉感、使命感、危机感,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加班、出差是常态;求真务实,课题项目都来自于国家高技术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企业技术改造,重合同、守信誉;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协作;以创新为己任,千方百计攻坚克难。
第二、传帮带,教学相长。前辈老师们不封闭、不保守,开放交流,对后辈学生们言传身教、倾囊而授。研究所开放平等的学术氛围,不同出身的人都可以自由争论,传帮带的同时也促进教学相长,使技术方案更科学合理,年轻人快速成长。
第三、清正、宽松、简单,崇尚业务业绩,追求事业。研究所风气正,氛围宽松,人际关系简单和谐,各种晋升和分配都注重业务业绩,不看关系资历。把工作做好,一切待遇自然都来了,顺心顺气,形成了正向的激励和凝聚力。
第四、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组长负责制极大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了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从争取项目、制订计划、执行和完成,到回款验收结题,这是一个规范“企业”的市场部、设计部、质量计划部、生产部、客户服务部等多个部门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一个课题组都做到了。压担子最能锻炼人、培养人,课题组长都能够独当一面。
第五、克服内耗,保持定力。很多当年比我们更有实力的研究所,不乏“明星大腕”,但或是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一盘散沙,或是从个体利益、局部利益出发,难以服众,造成内耗甚至集体出走。有些研究所在开放、搞活的名义下,一些骨干纷纷搞起第二职业,造成人心涣散、“民富”所穷,失去凝聚力,走了下坡路。面对不同时期的出国潮、下海潮等等诸多诱惑和干扰,沈阳自动化所都能够保持定力、和谐凝聚、稳步发展。“我自岿然不动,风景这边独好”!
沈阳自动化所长期以来形成的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其效果就是育人、聚力、成事;成就人、成就事业!
三、聚焦
科研方向、领域、课题的选取和立项,是技术驱动还是市场驱动?
如果单纯是市场驱动,课题组各自为战、各显神通,能抓到什么就干什么,很容易饥不择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科研工作没有连续性、继承性、移植性。如果单纯是技术驱动,科技人员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如何能够实现所内各专业的整体优势、协作优势?如果缺乏统一的规划、聚焦,就很容易发散,形不成拳头优势。曾经有一段时期,一些横向课题出现了战线长、周期长的问题:由于在新行业、新领域、新技术方面缺乏积累和基础,重头研制开发,一个项目要持续两三年,搞得技术人员心力交瘁;客户不满意、团队被套牢,研究所的效率也很低。
针对这一困局,所班子适时提出,要一次开发、多次应用。在课题争取及立项上,也要围绕体系聚焦,有所为有所不为。研究所和部门两级聚焦优势领域,围绕行业共性技术,深挖行业市场,推广应用,针对具体行业打歼灭战。经过多年的聚焦和积累,沈阳自动化所在烟厂、铝厂、钢厂、发射基地、高速公路收费监控等行业领域,形成了品牌和技术优势。聚焦科研方向,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所的竞争力、提升了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也减轻了科技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
在聚焦优势领域,推广成果应用方面,我的认识是:研究所不能停留在一个工程接着一个工程做加法阶段,一定要有自己的优势技术和产品,要上升到产品的推广应用阶段,耐得住寂寞、抵得了诱惑,聚焦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深耕市场做乘法。
在学科规划上,研究所历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国民经济主战场中研究所的优势领域——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机器人的研究应用在全球也是分门别类、百花齐放,沈阳自动化所排除各种诱惑和干扰,聚焦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以我为主、发挥专长,占领有利地形,占据领先地位。
研究所持股企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成功的分流聚焦,在一部分科技成果横向应用壮大的同时,继续集中精力聚焦前沿技术,向纵向深入。以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为例,放养放飞,聚焦市场、聚焦产业化,成为中国科学院产业化的一面旗帜!
四、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
1988年,我硕士毕业后到沈阳自动化所工作,被分配到李芳臣部长领导下的一部——于海川老师率领的鞍钢线材课题组。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图画!有幸来到沈阳自动化所,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名师指点、贵人相帮,于海川老师好为人师、调侃调节;李芳臣老师举重若轻、豁达诙谐;王天然所长、张念哲副所长亲和宽厚、高超开明,王小刚副所长亦师亦友、有情怀有担当,“小伙伴”李令奇等人配合默契、你追我赶……感恩这些领导、老师的言传身教、知遇栽培,我有幸近距离地跟随研究所这些杰出的代表,有幸与充满正能量的老师和小伙伴们共事,也感谢各个时期同事们和小伙伴的帮助谅解。
如果没有于海川老师领导我们在鞍钢线材技改项目中的传帮带,就不会有后来我挑大梁负责的青岛钢厂技术改造项目的成功;如果说我后来有了一些幽默感的话,那是受益于李芳臣老师长期的潜移默化;如果说蒋新松院士是以才以威以远见服人,那么王天然院士则是以德聚人,对我们年轻后辈栽培呵护,不求全责备。这种以德聚人,不只限于沈阳自动化所内部,在所外也是有口皆碑!
成功不是偶然,但也绝非必然。长期在沈阳自动化所工作,可能并不觉得我们研究所多么特别和珍稀,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然而,当我们以更高更远的视角去看沈阳自动化所,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参照点,我们就会惊叹这三十多年来研究所的持续发展和质的飞跃。
沈阳自动化所踏实务实求实的工作作风、清正宽松重业务重业绩的学术氛围和团结协作创新奉献的“企业”精神,都使我受益终身。1988年来所时,正值二、三十岁,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生命力创造力最旺盛最活跃的时期,感恩研究所的培养和这个舞台,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挥洒才智、绽放青春!
作者:
宗润福,男,1964年1月出生,研究员。1988年5月开始在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曾任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科技处处长、光电技术研究室主任,现任研究所持股企业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