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外网 / 所内网
   首页 通知公告 所庆安排 所庆动态 作品展示 视频留影 图像记忆 所庆寄语 联系我们   
 
陈玉:参加745工程会战
发布时间:2018-03-29 来源: 【字号:  

  1974年的一天,所领导找我谈话,要我挑头承担一项重大国防任务——参加745工程会战。说这是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直接下达给辽宁省的重大国防任务,仿制尖端武器。这是特别政治任务,必须按时完成。后来知道,要我们研究所参加的是仿制某型武器,该型武器分为四部分,我们负责其中一项关键部分的仿制。

  我所负责研制的这部分相当于人的头部,它上面的光电陀螺相当于人的眼睛,能搜索发现、跟踪目标,并随时把信息传给驾驶仪引导武器追踪目标,在接近目标10米以内时炸毁目标。

  为承担这项重大任务,所里从各部抽调骨干人员组成十几个人的小分队投入工作。第一步是到总体单位119厂参加样弹分解。当天参加会战单位的代表约40多人,聚在119厂的一处空地上,要仿制的样弹平放在厚钢板长槽里,置于距地约1米多高的长台上。一位工程师“主刀”,两位助手,其他人员全部在10米以外屏住呼吸注视着,大家分分秒秒都紧绷神经,样弹的四个部分一点一点儿终于被拆开,分解成功了!大家庆幸,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据说这种武器都装有自爆装置,分解时可能会自爆,如果发生自爆,不但会伤人甚至死人,仿制任务也就没了。样弹仅此一枚,是通过极其曲折的途径获取的,那时我国遭封锁,难以再弄到。于是,各承担单位接收了自己的那部分。

  拿到我所负责该型武器的那部分原型,并且要在规定期限内做出一样的,这任务太重了!如果我们做不出那么745工程也将泡汤,这不仅是我们小分队担待不起,沈阳自动化所也担待不起,辽宁省也无法交代。我所小分队就是肩负着这样的重任,破釜沉舟、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投入到研制工作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什么是特别政治任务:就是个人的一切,都要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任务需要。我从农村奉调回沈阳,那时,老父亲也随我一起住进了集体宿舍。老人家已届耄耋之年,腿脚不便,我得随时能照应到他。可此时研制任务相当紧张,我得起早蹬40多分钟自行车,去沈阳皇姑区三台子119厂,每天天黑才能返回。老父亲生活只得请大家分班替我照顾,食堂的师傅给他送饭。

  此次研制任务涉及光、机、电等专业的极其精密复杂的综合体,它收集目标散发的红外线(热),经一系列信号处理后,操纵自身陀螺(相当于人的眼珠),时刻盯住目标,并把信号传给驾驶仪,引导武器追踪目标。小分队在基本弄清其工作原理后,开始拆解原件仿制。令人失望的是:它的元器件大部分固封在环氧树脂里,根本无法得到有用数据,只能自己设计了!可大家都没做过这类任务,只能边干边学。值得安慰的是,有志者事竟成,在承受巨大的压力下,我们的设计总算拿出来了。

  小分队初步设计完成后,将元器件数据图纸分发给辽宁省内22个会战单位试制。我所作为该型武器关键部分的总体和设计单位,与这些单位无数次反复试验修改,最终我们拿到全部认可的元器件。又经过多次单系统反复调试,最后组装成整体,在辽宁精密仪器厂进行模拟试验。将发现的问题全部解决后,提交给总体单位119厂组装调试试验。

  检验我所小分队研制成果的日子终于来了。这一天风和日丽,在一处荒野丘陵地,小山头立着一块类似演电影的幕布,它前边烧着一堆火。约在两三千米开外,架设着发射架,由各会战单位研制的相关部分组装成的试验弹放在发射架上。只听10、9、8……3、2、1,发射!一声令下,只见试验弹从发射架呼啸着飞出,先是平飞,随即轻仰起头,直奔火堆飞去,最后穿过幕布。站在侧面山上的“观众”,不约而同地欢呼雀跃……

  我所小分队研制的装置抓住了目标,引导试验弹飞向靶标……试验成功了!大家情不自禁互相拥抱,嗫嚅着、眼圈里满是激动的泪花。当初接受任务时,谁的心里都没有底,大家顶着压力,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到今天。实实在在为国家做了点事儿,不愧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大家感到无比畅快、宽慰和自豪,好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745任务结束后,小分队把全部资料图纸交给总装厂,各自回到所里原部门。由于研制任务的特殊性,我所大部份人(包括部分领导),都不知道我所曾做过745项目。

  此后,试验弹经多次靶试,定型后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此项工程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通令嘉奖,改革开放后,向中国科学院补报了我们所的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晃儿四十多年过去了,抚今思昔,既令人感慨,也倍感欣慰。

 

    作者简介:

  陈  玉:1934年7月生,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曾任第二、第三研究室主任和所长办公室主任,现已退休。 

 

关闭页面
2018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综合办公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