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新松:克己奉公,严谨求实
来源:【字号:大 中 小】
一、勤俭节约,把经费花在刀刃上
1979年9月,由蒋新松率领的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考察团,乘飞机从上海赴日考察并参加国际人工智能会议。这一年蒋新松48岁,是他第一次出国。
蒋新松与日本接待方、日中经济协会代表中村尾田商定,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生产部门的参观考察。考察组在日本18天,除了4天参加国际人工智能学术会议外,其余14天全部用于会见、参观考察等。中村尾田说“我近年接待过许多中国代表团,没有一个团像你们这样对技术这么重视,这么感兴趣,这样严谨认真!”
考察期间,蒋新松几人生活节俭,总是在附近的一家华人小餐馆吃些便宜的饭菜。去的次数多了,连餐馆服务员都问,别的考察团都是哪儿好去哪儿吃,你们怎么老在这一个地方吃?蒋新松和考察组成员将省下来的团费、餐费,购买了一台Z80微型电子计算机。为了节省邮寄费用,几个人轮流扛这台计算机,从东京扛到北京,又从北京扛回沈阳。从此,沈阳自动化所有了建所以来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84年9-10月,蒋新松率团到美国、加拿大,对水下机器人研制中的国际合作问题进行了为期3周的考察与研讨。作为考察团团长,蒋新松对考察经费的使用非常严谨、节省。他深知国家科研经费还很紧张,能让他们出国考察20余天已属不易,因而要将有限的考察经费花用在关键活动上,不乱花一美分。蒋新松白天争分夺秒参观,晚上整理考察资料,记录心得思考,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这3周时间里,考察团跑了十几个城市的28个单位,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在经费使用上,蒋新松还自己定了“三不”。第一,不住高级宾馆。蒋新松对大家说,我们这些人主要是来学习的,来调研的,不必讲究排场。每到一处,就找办事方便、住宿费便宜的旅馆,几乎都住在了最便宜的汽车旅馆。第二,不进高级餐厅。蒋新松发现,华人开的餐馆物美价廉,考察团一行就多在华人餐馆就餐。第三,出行不租高级轿车。如果时间允许,考察团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需要租车时,就租最便宜的车,这样仅交通费就省了不小的一笔。将告别美国时,蒋新松将省下的经费买了许多水下机器人技术资料,专门装进一个箱子背回了沈阳。
二、严谨治学,坚守科研本心
蒋新松始终秉持科技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不弄虚作假,坚持实事求是。对研究所承接的科研项目,蒋新松要求一定要重实效,决不能写个总结,交篇论文,开个会就算了事。在填报效益这一项时,他要求科技处一定要把好关,决不能虚报、夸大。一个项目由于时间、经费、技术等困难,有人想应付了事,蒋新松闻后大怒,严厉斥责,经攻关直到超标准完成了项目。
蒋新松不曲意逢迎,坚持公事公办。一开始,蒋新松偶尔也应邀参加过几回评审会、鉴定会,后来就不参加了。一是他本人拒绝那些无聊的会议,二是再也没人请他了。因为他不喜欢大讲溢美之词,更多的是讲一些不足或值得改进的地方,实事求是地予以评价。他不止一次表白:必要的礼仪要有,但反对吃吃喝喝、拉拉扯扯、吹吹拍拍。
蒋新松不贪图名利,始终潜心科研。他把自己的成绩、沈阳自动化所的成绩、国家自动化科技领域的成绩,首先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他的“敢死队”——包括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域专家。许多由他领导并直接参与甚至是总体规划的项目在申报成果时,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中型水下机器人项目拿到奖金后,都认为他应该拿一份,但他说自己没有参加过具体工作,没焊过一条线,没编过一条程序,坚决不拿。一次别人把奖金送到他的家中,家属不了解情况收下了,他回来后又让家属退了回去。他的家中也非常俭朴,地板的裂缝处粘了一块一块的胶布,这是因为他每次发现地板坏了,就剪下一块胶布贴上。他卸任所长职务后,曾有多个国家和地区以高薪聘请他,有的地方甚至表示挂个名就行,他都拒绝了,依旧不知疲倦地投入在国家“863”计划以及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中。
(部分节选于《蒋新松传》,徐光荣)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