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功举办公众开放日科普活动

发布时间:2011-05-25

5月,春回大地,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园区内绿意盎然,鲜花盛开。13日——15日,为配合“携手创建新型国家”为主题的全国科学活动周及中国科学院第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功举办了主题为“特种机器人大观园”的科普开放日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展板、视频影像、实物及科普讲座的形式,吸引了600多名研究生、大学生及中学生到机器人科普基地参观,了解机器人相关知识。

为办好本届公众科学日,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技处、人事教育处和研究生会共同协作,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精心制作机器人科普展板和音像资料,制订详细的参观路线。组织了3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科普志愿者承担接待引导讲解等工作。

5月13日,东北育才中学的100多名老师和同学成为活动日的首批参观者。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师生们兴致勃勃的参观了沈阳自动化研究所50周年科技成果展、水下机器人作业实验室、纳米机器人实验室、微型机器人实验室、无人直升机实验室、高压巡检机器人实验室以及反恐防暴机器人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各式各样机器人在工业控制、医药行业、国家安全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令同学们惊叹不已。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志愿者边引领参观边讲解,随问随答,同学们在志愿者耐心细致的讲解中,对机器人大家庭有了深入的了解,上了一堂生动的机器人科普教育课。

参观之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3位专家的科普讲座把同学们带入到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参加了我国“蛟龙”号3000米海试的潜航员刘开周副研究员向同学们介绍了“蛟龙”号载人潜器的海试过程,音像及图片把同学们带入到3759米的奇妙洋底世界。“同样的深度,海水和淡水哪个压强高”、“生鸡蛋和熟鸡蛋在3000多米海底哪个会被压坏”,压瘪的乒乓球和饮料盒、水下的黑烟囱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和珍贵的图片引来同学们阵阵惊呼。哈佛学成归国的李洪谊研究员向同学们介绍了微型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情况,几克重的机器蜻蜓、能在人体消化系统内漫游的诊疗机器人等,使同学们对特种机器人知识的了解进一步扩大。而光电专家罗海波研究员关于知识与未来的讲座更让同学们对现在学习的知识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使同学们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感受到科研工作的奇妙,明确了打好基础对未来工作的重要性。

三天的科普开放日内容丰富充实,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接待了来自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及东北育才中学的师生以及社会各届人士总计600余人。每个团队参观过程长达3个小时,参观人数和接待规模均创新高。尽管如此,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届对机器人科普知识的渴望,预约人数仍在不断攀升。

近年来,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坚持面向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需求,依托辽宁省机器人科普基地,积极组织各类科普教育活动,以请进来走出去等多样方式,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机器人科普教育,同时展示科研院所的科技实力和科研成果。通过建立科普网站,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普宣传能力,增加科普活动次数等方式,沈阳自动化所暨辽宁省机器人科普基地的科普接待及宣传能力均获得提高,为社会公众和青少年提供了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为宣传知识创新,弘扬研究所创新文化,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推广科学普及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科技处、人教处、研究生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