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2022.03.08):科技向善增进人民福祉
大拇指向内回收,仿生手五指并拢,稳稳地握住火炬……3月2日下午,在北京天坛公园冬残奥会火炬接力中,东京残奥会冠军、残疾人游泳运动员贾红光用新“穿上”的智能仿生手,高高举起金色的火炬,交给下一位火炬手。
科技向善而行,成为我国8000多万残疾人生产、生活的有力帮手,也有力支持了北京冬残奥会顺利举办。
别样接力
火炬接力是奥运会不可缺少的环节,奥运火炬传递不仅见证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见证了人类科技、文明与智慧的不断进步。
3月4日,在位于首钢园区内的北京冬奥组委驻地,北京市残疾人越野滑雪队教练员彭园园作为驻地的第二棒火炬手,佩戴量身定制的上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交接火炬,并灵活运用该外骨骼机器人向观众们挥“手”致意。
帮助彭园园实现火炬传递梦想的外骨骼机器人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让残疾人生活更美好是科研人员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多机器人跨域火炬传递技术研究与系统示范应用”课题负责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弼告诉记者,在上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制中,科研人员突破了人机神经接口技术,创新研制了贴合皮肤的多模态信息采集系统,准确解析受试者意念,实现了残肢与该外骨骼机器人间的自然操控;突破了残肢功能再造技术,实现了外骨骼拟人化设计,确保手臂具备精细操作、负重操作能力。
“此次活动展示的新一代行为辅助机器人系统,与人之间表现出一种和谐共存、优势互补的关系,为残疾人像健全人一样生活、学习带来了希望。”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研究室副主任赵新刚表示。
赵新刚介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支持下,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研制出多款行为辅助机器人。下一步,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将依托技术优势,积极推进医疗、养老服务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更多残疾人带来希望。
无碍交流
近一个月来,观众惊喜地发现,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您早》节目在播出冬奥、冬残奥新闻时,屏幕左下角多了一个熟练运用手语播报的“虚拟人”。乌黑的头发,一袭红衣,这位看上去温柔可亲的“女主播”是北京市科委立项打造的“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700万名残疾性听力障碍人士。为了让广大听障群体共享冰雪盛会,“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应运而生。据介绍,“手语播报数字人”基于“悟道2.0”大规模智能模型训练而成,应用场景广泛。一方面,可以为新闻媒体提供全流程智能化的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另一方面,可将声音广播内容转化为手语,为听障人士播报冬奥会赛事情况、赛场成绩,便于他们获取即时信息。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赛场内外,这样充满“爱意”的科技还有很多。手机提供无障碍线路导航;冬残奥村的灯具、空调、窗帘使用实现自主控制;感应传感系统、语音提示系统等满足残疾人运动员使用需求;八达岭高铁站斜拉箱式无障碍电梯落差达80余米……
“我们按照‘两个冬奥、同样精彩’的要求,对标国际一流,同步抓好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环境建设。北京的无障碍环境服务保障水平符合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董连民表示。
精准康复
“科技真的让生活更美好。”退役军人贾文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去年夏天,贾文不慎受伤,导致椎体骨折伴双下肢截瘫,无法再独立起坐、行走和站立。借助北京环球精博康复辅具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截瘫行走矫形器(RGO),如今,他重新站了起来,开始练习行走。
“许多截瘫患者只能依靠轮椅等个人移动辅助器具进行移动,极大地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北京环球精博康复辅具技术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许志慧说,截瘫行走矫形器以双侧髋关节铰链为双轴系统,使下肢矫形器的前进方向保持不变,使用者步态近似于健全人的生理步态。
截瘫行走矫形器只是众多残疾人辅助器具中的一个代表。内置力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的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可感知角度、压力、速度,帮助残疾人稳步前进;3D打印量产的康复辅具让残疾人也能演奏大提琴;获得2021德国红点设计奖的光学眼镜帮助视障人士看清楚7米以外甚至更远的图像……近年来,我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事业蓬勃发展,通过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等,累计有1252.5万名残疾人得到辅助器具服务,2020年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率超过80%。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和人文的完美结合,一定会让越来越多残疾人活得更有尊严,也更快乐。
(原载于《经济日报》 2022-03-08 11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