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2018.10.29):“海星6000”下潜深度首破6000米
本报讯 10月26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完成首次科考应用任务,在多个海域获取了环境样品和数据资料。其间,“海星6000”最大下潜深度突破6000米,再创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刚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海星6000”在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支持下,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联合中科院海洋所等单位共同研制,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成功的6000米级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装备。
据悉,本次科考应用航次于10月1日启航,历时26天。
在1000米级科考潜次中,“海星6000”与在海洋先导专项支持下研制的“冷泉”号着陆器和拉曼光谱仪等协同完成了冷泉区科考工作。“海星6000”对着陆器进行搜索、精准移位与协同观测,通过搭载的拉曼光谱仪对收集的天然气水合物开展了近海底原位探测,同时还进行了冷泉区水样原位过滤固定及宏生物、沉积物与水样的采集等。
在6000米级科考潜次中,“海星6000”连续工作3小时,完成了6000米近海底航行观察、生物调查、海底特征表层沉积聚成物获取、泥样和水样采集、模拟黑匣子搜索打捞、标识物放置等,最大工作深度6001米,创造我国ROV最大潜深的纪录。
在返航途中的2000米级潜次中,“海星6000”一天内连续三次完成不同海域的岩石和水样采集等科考作业,获取岩石样品总量近400公斤,最大单体岩石重量61公斤。连续大强度的科考作业,进一步验证了该水下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次“海星6000”科考应用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平台和应用技术迈上了新台阶,将进一步提升我国6000米级深海科考作业的能力。
(沈春蕾 戴天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