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18.05.19):“潜龙三号”首次以实物方式与公众见面
本报讯(记者刘勇)5月19日上午,2018年中国科学院在沈科研机构公众科学日活动在沈阳启动,曾担任重要科考任务的“潜龙三号”、深海科考型ROV系统两款水下机器人,首次以实物方式与社会公众见面。
5月19日上午,2018年中国科学院在沈科研机构公众科学日活动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启动。曾担任重要科考任务的“潜龙三号”、深海科考型ROV系统两款水下机器人,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本报记者刘勇摄
“潜龙三号”以完成大洋申请矿区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任务为主要目标,具备微地貌测深侧扫声纳成图、温盐深剖面探测、甲烷探测、浊度探测、氧化还原电位探测、深海照相以及磁力探测等热液异常探测功能,是我国“蛟龙探海”计划潜龙系列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另外一款引人关注的机器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套6000米级遥控潜水器装备——深海科考型ROV系统。去年9月,深海科考型ROV系统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最大下潜深度5611米,创我国ROV系统下潜最深纪录,使我国跨入美国、日本、法国等世界上少数拥有6000米级ROV系统的国家行列。
5月19日上午,2018年中国科学院在沈科研机构公众科学日活动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启动。志愿者正在向公众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本报记者刘勇摄
“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是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公众科学日以“科技创新 强国富民”为主题,在中科院遍布全国的近百个科研机构同时举办,为期两天的活动中,通过实验室开放,科学知识讲座,科普走进校园等活动,向社会公众和青少年集中展示中科院的科技创新成果与科普产品,让公众走近科学、了解中国科学院。
5月19日上午,2018年中国科学院在沈科研机构公众科学日活动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启动。新松机器人公司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正在跟公众互动。本报记者刘勇摄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次“公众科学日”活动,中科院沈阳分院积极整合系统单位创新资源,对公众免费开放60余个实验站点、机器人展厅、标本馆等科普基地与场馆,组织了神奇的激光、奇妙的微观世界、机器人、化肥-人类的功臣等30多场主题各异、妙趣横生的专家科普报告,并通过展示、动手实验、科学体验营、科普报告等形式展示中科院院科技成果、宣传科普知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金属所等科研机构,同步展出“海翼”水下滑翔机、“潜龙一号”和“潜龙二号”自主水下机器人、地震救援机器人、气凝胶、钛合金3D打印科研成果。沈阳应用生态所卢宗云研究员还做了题为《化肥—人类的功臣》的科普报告,介绍化肥的特性、化肥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化肥正确的认识化肥的贡献。
5月19日上午,2018年中国科学院在沈科研机构公众科学日活动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启动。新松机器人公司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正在跟公众互动。本报记者刘勇摄
“没有科学普及,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科技创新。”中科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马越红说,我们希望通过科普报告和科普实践活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解科学、热爱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报效祖国。
5月19日上午,2018年中国科学院在沈科研机构公众科学日活动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启动。本报记者刘勇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