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2018.04.24):“潜龙三号”首探南海显神勇

发布时间:2018-04-25

  ——连线“大洋一号”船海试B航段领队与首席科学家

  ■ 本报记者 兰圣伟 王自堃 

  4月20日凌晨,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首探南海。4月22日21时23分,“潜龙三号”,创下我国自主潜水器深海航程最远纪录——从4月21日零时24分抵达3850米深海开始航行,到22日19时12分结束航行,航行42小时48分钟、航程156.82公里。这是“潜龙三号”海试中的第二潜。《中国海洋报》记者远程连线了“大洋一号”船2018年综合海试B航段领队韩喜球和首席科学家蔡巍,详细了解任务进展情况。

  “潜龙三号”首潜告捷 

  韩喜球说,“潜龙三号”作业组20日凌晨3时开始为首潜做各项准备,包括输入各项导航数据和指令,并等待船舶到达预定海域。4时30分,一切准备就绪,此时四周海面一片漆黑,风力5级,海况较为恶劣。

  4时46分,“潜龙三号”稳稳入海,以每分钟约50米的速度迅速下潜,约80分钟后到达预定的3750米水深,并开始按照设计路径巡航测量。此次下潜主要是测试“潜龙三号”的综合性能。

  深潜器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和制高点之一,更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象征。

  蔡巍说,在“潜龙二号”的技术基础上,“潜龙三号”进一步优化,实用性和探测效率大幅提高,可满足在深海复杂地形条件下运行,具备微地貌成图、温盐深探测、甲烷探测、海底照相及磁力探测等热液异常探测功能,将更加高效地为大洋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评估提供服务。通过本航段海试,将进一步验证“潜龙三号”主要技术指标和功能,推动“潜龙”系列潜水器深入发展。

  应用试验值得期待 

  蔡巍表示,按照航次计划,科考队在B航段将利用“潜龙三号”分别在南海北部试采区和参照区开展多金属结核调查,获取高精度地形地貌及结核分布资料。利用箱式、重力柱和多管取样器等科考设备,开展立体综合调查,为后续环境基线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科考队还将利用“潜龙三号”开展近底声学、光学探测,掌握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区地形地貌特征,获取调查区域近底水体参数,摸清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为认识天然气水合物储藏稳定性及环境效应提供支撑。

  韩喜球多年从事深海多金属结核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研究,对“潜龙三号”在南海的试验性应用充满期待。她表示,“潜龙三号”首潜结束后,“大洋一号”船将迅速转移到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区和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区开展试验性应用。科考队将充分发挥“潜龙三号”的独特优势,对调查区进行近底地形测量和光学调查,同时探测水体中甲烷含量等化学参数,判断附近海底是否存在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冷泉活动现象,为下一步“潜龙三号”海底资源与环境调查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海上作业挑战多 

  记者了解到,“大洋一号”船于4月16日抵达南海后,除进行“潜龙三号”海试外,还开展了EM122多波束系统和国产超短基线基阵的性能测试等。

  对于此次南海海试任务,蔡巍认为其主要特点是将“潜龙三号”海上试验和科学调查紧密结合,实现“一船多用”“一器多用”,将为业务化运行奠定良好基础,对提升我国国际海域资源勘探水平、助推深海科学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上开展作业情况复杂,海况变幻莫测,存在着一定挑战。”蔡巍表示,安全是大洋科考的重中之重,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本航段计划用时19天,科考任务繁重,作业时间紧,科考队为此建立了一整套安全应急保障体系,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