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晚报》(2018.02.13):沈阳产机器人南极探冰 25天行走200多公里
|
2月12日,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了解到,正在进行的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中,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探冰机器人成功执行了“南极埃默里冰架地形勘测”项目地面勘察现场试验任务,这是我国地面机器人首次投入极地考察冰盖探路应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院生研究员认为,该探冰机器人是安全有效的冰盖未知区域安全路线探测技术装备,将在未来建立中山站至埃默里冰架冰上安全运输路线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悉,探冰机器人目前正在回沈阳的路上,将回家休整。 这台探冰机器人针对南极天气条件和环境特点进行专门设计,长2米,宽2米,高1.5米。采用全地形底盘悬挂,具有轮式和履带两种驱动形式,控制速度可达20公里/小时。采用燃油提供能源和动力,续航能力大于30公里。探冰雷达任务载荷,可对冰盖表面以下深100米冰盖结构进行探测。据现场执行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眭晋介绍,“南极埃默里冰架地形勘测”项目现场机器人组装、调试、测试、执行探路任务等过程中,遭遇了低温、白化天、大风、降雪、大雾等恶劣天气,顺利通过了复杂冰雪路面行走的检验。25天的时间中,机器人行走总里程约200多公里,任务测线长约140公里。现场测试与应用验证了探冰机器人系统设计的有效性。 探冰机器人系统研制负责人卜春光副研究员介绍,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从“十一五”开始,与我国极地科考实施牵头单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南极科考机器人关键技术与系统应用研究。截至目前,已研制出地面科考机器人5台套,参加现场考察的地面机器人4台套,实现应用的地面机器人有2台套。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 丁宁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