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日报》(2017.03.13):机器人产业 慢不得盲不得
实体经济如何提质增效升级?在正在进行中的2017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建议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今年,广东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佛山愿当先锋,进一步加强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建设,”鲁毅说,“我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协同创新,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集聚创新要素和资源,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环境。”
2016年是中国机器人发展元年,大量资本纷纷涌入,机器人行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行业市场迎来一个又一个井喷期。人工智能势不可挡,产业前景不可估量。
与此同时,轻科研重立项、产品过于低端化的批评也纷至沓来。在2016年7月6日举行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期间,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称,国内机器人产业存在过热隐患,并且已经呈现出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目前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发展处于风口浪尖,有市场需求以及金融机构助力的原因,也可能有盲目发展的虚火。”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
中国制造业正靠机器人完成新工业革命
俄罗斯《晨报》去年12月18日刊登题为《中国机器人将走进千家万户——中国公司大举收购德国高科技公司》的报道称,中国正在制造代替人工作的机器人,并将在10年后成为全球机器人生产和销售的领导者,西方所有主要机器人制造商都将由中国控制。
位于中国广东省的樱奥厨具看起来并不像一家未来的工厂。厂门上方的招牌已经褪色; 车间里,油腻的地板上有一摊一摊的淤泥。
由于厂内的劳动条件不是太好,这家为欧美厨房生产水槽的企业不得不支付双倍于当地平均标准的工资。因此,四年前该公司开始购买机器人,代替越来越昂贵的人力。
在整个中国南方沿海制造业地带,成千上万个厂家正在向自动化转型。这是一场政府支持的、由机器人带动的工业革命,其规模之浩大是世界从未见过的。根据产业游说组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的说法,到2016年底,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运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IFR总干事古德龙·利岑贝格尔表示,中国颠覆性变化的速度是“机器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
中国技术转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每1万名制造业工人只有36部机器人,相比之下德国为292部,日本为314部,韩国则为478部。不过,中国已经在改变全球制造业的面貌。
中国在工业机器人上的大举投入,源自一个迫切的经济问题。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和人口老龄化导致中国的薪资水平不断攀升,削弱了中国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中国的中央规划者一直在推动自动化,作为填补劳动力缺口的一条途径。他们承诺提供慷慨的补贴,为中国企业使用和建造机器人铺平道路。2014年,中国领导人呼吁掀起一场“机器人革命”,首先改变中国,进而改变世界。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扶持本土机器人制造商的发展。2015年9月,塑料工业机械生产商宁波弘讯科技创立了一家子公司——广东伊雪松机器人设备有限公司,其生产的机器人比ABB、德国库卡或日本川崎重工等跨国公司的产品便宜20%至30%。伊雪松的工厂设在佛山,厂内有咖啡馆、放松区以及开放式生产线,看上去更像一家硅谷科技初创企业的办公室,而非传统的中国工厂。该公司35岁的技术总监张洪磊表示:“我们的全球竞争对手非常擅长制造机器人,但他们的成本较高,而且不是太懂本地客户的需求。”
利岑贝格尔认为,购买了2015年全球24万台工业机器人销量中的6.6万台的中国制造商,基本上仍偏爱购买国际品牌。但她预计这种情况将改变,尤其是在中国政府近年来全力支持国内机器人产业的背景下。
布局未来,不能只靠逐利本能
文/朱世强
无论是资本追捧的程度还是社会关注的热切程度,机器人毫无疑问正成为眼下的热点。然而在热点和发展的背后,机器人行业“三多三少”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新闻宣传的概念样机多,投入市场的实用产品少;以机器人为题材的资本运作多,以机器人为核心业务的实绩获利少;进入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和创业者多,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和团队少。为了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现象值得高度重视。
机器人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并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的技术和产业领域。但是,发展机器人产业也面临巨大挑战。资金投入大,技术密集,对人才团队的依赖性强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机器人的市场也远不是一个业已成熟的市场,需要引导和逐步培育。客观来说,很多传统企业或者创业者尚未完全具备从事机器人开发和生产的条件。
基于在机器人领域多年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对该产业需要理性认识。首先,机器人技术因其对人类未来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和在军事等特殊领域无可替代的作用,必将成为一个对国家综合实力产生重要影响的领域。其次,机器人成为一个大产业已经为期不远,虽然有眼光有实力的企业早就开始跑马圈地,但依然给众多中小企业和创业者留下无限机遇。第三,资本的追捧加速了机器人热点的形成,客观上也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但逐利本性也给机器人行业留下了隐患,有部分企业热衷于把机器人当题材,利用资本市场圈钱,忽略了在机器人技术和产业方面的精耕细作,不但会让企业失去长远发展动力,最终也会对机器人行业发展造成伤害。
机器人企业如何做强做大,创业者如何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果我们分析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许可以汲取很多智慧。
在计算机通常只作为工具的今天,大赚其钱的大概是两类企业,一类是有核心技术的专业企业,一类是利用互联网提供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平台的企业。也就是说,我们未必都要自己去造一个机器人,没有条件去造整机的创业者,如果能在任何一个与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相关领域拥有无可替代的技术,比如机器视觉、定位技术、感知技术、智能规划、人机接口技术、控制技术,甚至只是一个灵巧手指,只要能做到极致,都会有巨大的市场。
从宏观层面看,与其让很多企业和创业者都去做水平低下的整机,不如形成众多业务精湛的专业企业共生共荣的分工格局,这更有利于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培养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者系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会长)
人机融合将如何变革“世界工厂”
文/曲道奎
过去,所有的制造,人是最核心的部分,现在新的工业机器人完全可以部分替代或者全部替代人,作为主导地位。我们如何适时地切进去,不再作为一个旁观者?
现在机器人已经涉足家用、教育、医疗、可穿戴设备等消费领域,未来机器人将会对制造业、人的生活方式和国防安全这三大核心领域起重大支撑作用,它改变的是工业的制造模式、战争模式和生活方式。大概需要3至5年的时间,服务类的机器人产品会有一个小批量的爆发,这类产品是突发性质的,一旦推出市场就会像手机新品一样在某个节点上爆发。不过,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
驱动制造业变革的动力和要素是什么?第一,技术要素。信息、数据、智能传感、机器人、智能装备等。
第二,市场颠覆。近几年开始出现结构性的全球产能过剩。这一进步,让传统生产方式被颠覆。过去是卖方市场,现在是买方市场,买方市场又出现了定制化、个性化需求。
第三,技术进步使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过去一条刚性线或大型生产线的调整周期可能都需要半年到一年,一个项目投三年可能才能达产。现在的设备可能还没等调试,产品已经被淘汰。这倒逼我们的制造模式向智能化及柔性化的方向发展。
引进机器人后,要求企业对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做出调整,譬如过去主要依赖以人为本的劳动密集模式,要转变为以机器人为主、以人为辅的模式。过去的生产工艺也要改变,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改变,需要对整套生产工序做出调整。从组织架构、人才储备到生产工艺,企业都要做出一个系统化的改变和提升,机器人其实是在倒逼企业升级。
由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未来低技能的劳动者肯定会失业。如何让这些失业人群再就业?再就业的真空期里如何进行保障?这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此外,现在的工业革命更多的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规则。所有的供应链是要实时追踪的,如果不在这一体系内,将无法参与。未来,中国的企业,很可能在产业分工里,要按照新的游戏规则参与进去。在变革下,老的规矩被打破,新的规则还没有被建立,这是我们的介入机会。(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美的收购德国库卡:
中国机器人市场迎重量级玩家
2016年12月底,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及国务院防务贸易管制事务处批准了美的针对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的收购交易。这场历时7个多月的并购终于圆满收官。美的将与库卡通力合作,协助库卡把握中国及其他地区机器人市场的机遇,并进一步扩大投资。
显然,中国机器人市场是本次并购的重要着眼点。早在2010年,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就已在各个车间广泛应用各类三轴、四轴机器人。自2012年以来,美的累计投入使用近千台机器人,自动化改造预计投入约50亿元。美的集团自身就是机器人的“大买家”。
不过,中国机器人企业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上的技术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国内机器人行业绝大部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通过并购库卡,美的无疑将迅速填补技术短板。
如果成功入主库卡,共同开发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被列为第一要务,美的家电工厂有提高机器人密度及自动化生产效率的需求。2015年8月,美的与安川电机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合作,成立了两家合资机器人企业。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美的工厂的生产线进行诊断,研究如何利用机器人帮助生产线完成自动化。
库卡将使美的快速取得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领域的技术优势。美的的制造基地遍布全中国,与库卡的合作势必使库卡如虎添翼,能够有力地协助库卡在中国迅速扩展业务。
另一方面,在分销层面,美的将通过其现有网络为库卡提供支持,协助库卡快速扩大客户群。库卡能够借鉴美的在其自有产业领域的自动化经验,率先向中国一般工业领域的其他著名厂商实现机器人的渗透。
机器人四大家族有多牛?
日本和欧洲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两大主角,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日本发那科(FANUC)、德国KUKA、瑞士ABB被并称为机器人四大家族。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
作为安川电机主要产品的伺服和运动控制器是机器人的关键部件。自1997年,运用安川特有的运动控制技术开发出日本首台全电气式工业用机器人“MO-TOMAN”以来,安川电机一直引领着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市场。日本发那科(FANUC)
发那科是世界上唯一一家由机器人来做机器人的公司,产品系列多达240种。2008年6月,FANUC 成为世界第一个突破20万台机器人的厂家。德国KUKA
库卡为纯工业机器人公司,业务包括工业机器人和系统集成,在全球拥有20多个子公司。库卡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冶金、食品和塑料成形,同时还适用于医院,比如脑外科及放射造影。瑞士ABB
ABB生产机器人已有40年历史,在瑞典、挪威和中国等地设有研发、制造和销售基地。机器人最大的难点在于运动控制系统,而ABB的核心技术就是运动控制。
嘉宾互动
市政协委员、民进佛山市委专职副主委谭伟亮
我市自2014年起实施“机器代人”计划,市及各区陆续出台了多项扶持企业推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的规范性文件,采取直接补贴、贴息贷款、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仅就当前我省的机器人产业布局而言,产业定位各有侧重,广州重点发展机器人本体,深圳着重发展服务机器人,佛山、东莞偏重于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佛山市政府应该突出重点、集中政策扶持的火力,每年重点帮扶1-2家龙头企业开展集成技术研发、生产技术改造,提高制造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面向国内外一线机器人企业引进、培育一批优质的合资合作项目,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鼓励本地家电、陶瓷、家具等传统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并购国内外一线机器人企业,研究实施国有资本参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并购的可行性和操作方式,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抢占国际智能制造产业链上游高地,反向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推广。
同时,政府应该结合智能制造的全球发展趋势,统筹协调工业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发展规划,除了大力推进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外,还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研发、生产我市基础相对薄弱但应用前景广泛的教育、护理、医疗类型的服务型机器人。
(本版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编辑:何欣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