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2017.03.09):最大潜深3013米 “蛟龙”号在西北印度洋发现“黑烟囱群”

发布时间:2017-03-22

  新华社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当地时间3月4日和7日分别在西北印度洋进行了中国大洋科考38航次的第3次下潜和第4次下潜,在调查区域观察到大面积的硫化物烟囱群,同时获取了丰富的硫化物样品。

  第3潜次在卧蚕1号区沿测线开展调查,最大潜深3013米,观察到大面积的黑烟囱群,初步圈定了热液区分布范围,对热液喷口流体进行测温,最高温度达253℃,并布放了硫化物烟囱帽和生物生境实验板,对弥散流进行了溶解氧和温度测量;开展了测深侧扫微地形和环境参数测量;开展了实习潜航员主驾驶培训。此次下潜获取了丰富的块状硫化物样品;2管含金属沉积物的短柱状插管;16升近底海水,其中热液羽状流8升;62件螺、海葵、茗荷等生物。第4潜次在大糦热液区沿测线开展调查,最大潜深3517米,初步圈定了热液区和硫化物分布范围,对热液低温弥散流进行测温,布放了微生物富集装置;开展了实习潜航员主驾驶培训。此次下潜获取了硫化物烟囱体样品,3管短柱状热液沉积物插管,16升近底热液羽状流水体样品,7只盲虾。

  据本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介绍,与卧蚕1号热液区相比,大糦热液区烟囱体较大。硫化物堆积体规模较大,高度可达数十米。同时,该区域生物优势种以盲虾和海葵为主,见到少量螃蟹、茗荷、多毛类。

  韩喜球认为,获取的硫化物样品对重建该区域热液成矿作用过程、评估该区域成矿资源潜力,具有重要价值。今年2月6日从青岛起航的大洋38航次,共分三个航段,分别在西北印度洋、南海、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大洋资源与深海前沿科学调查,时间为124天。

  链接

  “黑烟囱”就是硫化物烟囱,其成因是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囱”一样堆积起来。硫化物烟囱作为一种海底矿藏日益受到关注。

  相关

  屡屡刷新纪录 深海潜水器争创“中国深度”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近日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6329米,成为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7062米、“海斗”号无人潜水器下潜10767米之后的又一项新纪录。各类深海潜水器一次次突破自我,创造着“中国深度”。

  各类潜水器争相创造“中国深度”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此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挑战者深渊,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海”字号家族的另一名成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海斗”号水下机器人,则于去年夏天进行的深渊科考中成功应用,最大潜深达到10767米,创造了我国水下机器人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 

  在那次科考中,还有我国自主研制的“海角”号和“天涯”号深渊着陆器、“原位实验”号深渊升降器进行了17次大深度下潜,其中“天涯”号和“原位实验”号3次突破万米深度。“海”字号潜水器不负众望,“龙”字辈潜水器更是屡建奇功。“蛟龙”“潜龙”“海龙”为代表的“三龙”深海潜水器全面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 

  而“蛟龙”号目前正在执行大洋38航次科学考察。“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最大作业深度为3500米,突出优势是水下工作时间长,参加过多个大洋航次科考,下潜海域包括太平洋、南大西洋和西南印度洋。“潜龙二号”无人无缆潜水器是4500米级自主水下机器人,具备近海底高清成图、复杂海底航行和矿产资源自主探测能力。今年2月,“潜龙二号”正式用于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完成8次下潜,在大洋43航次第二航段作业成功。

  深海潜水器助力探索未知世界

  目前,我国已形成1000米、4500米、7000米到万米级全海深潜水器能力,作业功能覆盖海洋科研、大洋矿产资源开发、搜救打捞、旅游观光等。各类深海潜水器竞相取得突破,标志着我国深海装备建设向前迈进,也使得我国科学家探索人类知之不多的深海世界迈出了坚实步伐。但专家也表示,当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仍然有限,尤其是对万米深的海洋的认识程度还不如对月球表面的认识。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以“蛟龙”号为代表的深海潜水器的发展,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深海探测与科研、推动国民海洋意识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将推动海洋资源开采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蛟龙’号2013年第一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结束后,学界评价说,这一个航次取得的深海生物样本的总数,已经相当于我国前20年通过其他工具取得的样本总数之和。”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所长何春荣说。

  载人潜水器谱系化取得进展

  “‘蛟龙’号是我国深海高技术装备发展的一个爆发点,近几年我国深海装备事业蓬勃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中船重工七〇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说,希望更多用户来利用这些深海装备去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目前,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组装和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它们建成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探索的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自主创新的技术突破,继续创造着“中国深度”。

  据了解,国家海洋局正联合地方政府推动载人潜水器谱系化工作,目前该项目论证工作已基本完成。此外,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载人舱用钛合金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高强度高韧度可焊接钛合金,采用该合金制备的万米级潜水器载人舱缩比件顺利通过压力试验。

  新华社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