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2017.02.07):“三龙”青岛聚首 将“组团”探海
2月6日,“三龙”聚首探深海活动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深海中心)举行。深海中心分别与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自此,蛟龙号、“海龙二号”、“潜龙一号”将聚首深海中心,探索深海奥秘的“三龙”正式同住一“家”啦!
(深海中心与三家单位签约)
“三龙”可是探索深海的利器,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深海勘查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类典型深海运载器,各有所长,各显神通“三龙”聚首有利于国家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此重要的“三龙”怎么能只知其名?是时候让你了解咱们的“龙”家族了。
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主要应用于载人的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海科学考察领域,由潜航员驾驶操作,可以携带深海工程技术人员或科学家亲临海底目标作业区域,进行最为逼真的现场观测、原位探测、精细采样等工作。
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由科技部立项,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牵头研制,是当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深海运载器。2002年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2009年~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这同时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2013年~2016年,“蛟龙”号完成了3个航次、8个航段的试验性应用,航迹遍布中国南海、东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海上作业260余天,累计下潜70次,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科学考察成果。
海龙二号
缆控潜水器(ROV),是由操作手在支持母船端遥控控制,根据潜水器线缆传来的海底影像远程控制潜水器本体运动以及机械手精细取样作业。由于船端能源的持续供给,ROV水下作业时间较长,在深海科学研究和海洋工程领域有广泛应用。
“海龙二号”是由中国大洋协会立项、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3500米大型深海作业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是我国目前下潜深度最大、工作能力最强的水下机器人之一,海底热液矿物取样、大洋深海生物基因和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以探索人类的起源的秘密等活动时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据小编了解,“海龙二号”配备5台多功能摄像机和1台静物照相机,并装有6个泛光照明灯和2个高亮度HID灯,画质更加清晰,可为海洋科考提供丰富而详实的第一手录像资料。
在我国大洋第21、22、26、30等全球科学考察航次中,“海龙二号”多次成功应用。2009年,“海龙二号”成功应用于中国大洋21航次第三航段的深海热液科考任务,创造了我国首次自主发现冰精细观测深海黑烟囱的记录,标志着我国ROV技术从性能和控制方式上超越国际同类型,总体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潜龙一号
无人无缆潜水器,也称自治潜水器(AUV),通过预编程实现水下自治运动规划,可以用于深海地形地貌、海底流场等海洋环境参数的大尺度、长时序观测,主要应用于物理海洋、海洋地质调查。
“潜龙一号”由中国大洋协会立项、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是我国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自主研发、研制的服务与深海资源勘察的实用化深海装备,它的作业深度、续航能力、作业精度等技术性能指标在同类装备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于2011年11月正式启动,2013年5月搭乘“海洋六号”船在南海进行首次海上实验,累计完成7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4159米,获得了海底地形、地貌等一批探测数据,设备布放与回收成功率100%。
“潜龙一号”最大续航能力24小时,配有浅地层剖面仪等探测设备,可完成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探测、底质判断、海底水文参数测量和海底多金属结核丰度测定等任务。
“三龙”同住一“家”意义何在?
“三龙”将成为我国开展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海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大幅提升我国国际海域资源勘查的效率和精准度,助力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国家深海基地项目2007年由国务院批准立项,于2015年正式启用,是面向全国深海科学研究、深海资源调查与开发、深海装备研发和试验、海洋新兴产业服务,提供科考船舶、载人潜水器等大型深海装备运行与维护保障、潜航员选拔培训与管理等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也是世界第五大深海技术及装备支撑保障基地(前四为美国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和日本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据深海中心主任于洪军介绍,蛟龙号于2015年入驻深海中心,中心在潜水器维护保养及航次任务组织实施方面积累了经验,由潜航员为主组成的载人潜水器维护保障队伍日益壮大,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海龙二号”和“潜龙一号”的入驻,将使深海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深海作业体系,通过提供优质的基础条件保障和支撑服务,有利于“三龙”水下勘查能力的充分发挥。
下一步,深海中心将着力打造深海科学考察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已建成的现代化的潜水器维护与总装车间、机电加工车间、大型试验检测水池、消声水池实验室、深海超高压环境模拟实验室、试验辅助船、海上试验场和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码头,为“三龙”及其它深海装备的业务化应用创造一流的基础条件,打造全链条式的深海高技术支撑保障平台。
“三龙”能否一起探海?
于洪军说,蛟龙号新母船正在建设中,预计2019年3月下水,届时这条母船可同时搭载“三龙”探海。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说,将来到达目标作业海区后,可利用船载设备和“潜龙一号”进行地形地貌等基础调查,再利用“海龙二号”和蛟龙号进行精细调查,“三龙”协同作业,互相取长补短。
此外,“三龙”还可互为保障,如果有其中之一发生故障,其它潜水器可提供救援。“‘三龙’将使不同类型的科考作业同时展开,将提升中国深海科考的作业能力和作业效率。”李波说。
咱这三条“龙”,从“体型”到“肤色”都大不一样,所以从外观上,大家其实一眼就能认出来。
“蛟龙”长得圆乎乎,通体雪白,“脑袋”上有顶红“帽子”;“海龙二号”方头方脑,鲜黄的“皮肤”很容易辨认;而身材修长、穿一身橙色衣服的就是“潜龙一号”了。
三条“龙”不仅长得不一样,它们各自的下潜深度也有很大的区别。
蛟龙号是一艘载人潜水器,可下潜7000米,是当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深海运载器;“海龙二号”是无人有缆遥控潜水器,可下潜3500米;“潜龙一号”是无人无缆自主式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介于另外两条“龙”之间,在6000米左右。
当然,三条“龙”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它们各自身怀的本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