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2016.12.18):我国水下滑翔机产业急需协同发展
科技日报沈阳12月17日电 (记者郝晓明)“水下滑翔机在海洋环境观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水下滑翔机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必须加强实际海上观测应用,加快推进我国水下滑翔机产业发展,打破国际技术封锁与禁运。”中科院院士胡敦欣提出,业界应加强产、学、研、用多方联合,实现协同创新,形成水下滑翔机协同创新发展联盟,使我国水下滑翔机观测成为一种常规的海洋观测手段,进而得到普遍、广泛的应用。
水下滑翔机是一种依靠自身净浮力驱动的自治式水下无人潜水器,是当前最有发展前景的海洋观测高技术之一,在海洋科学、海洋环境、海洋安全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过去十年间,我国水下滑翔机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基本掌握水下滑翔机的关键技术和研制实用水下滑翔机装备的能力,但在续航能力和性能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
17日在沈阳举行的“第一届水下滑翔机应用技术研讨会”上,国家海洋局、中科院、国内外科研院校等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和学者一致建议,我国应尽快成立水下滑翔机应用技术联盟,加强水下滑翔机研制、生产单位与用户的对接与合作,推进我国水下滑翔机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进程。
我国水下滑翔机已经发展到了技术研发与应用相互促进的新阶段,实现水下滑翔机技术、资源、数据、经验的交流与共享,促进水下滑翔机技术研发与科学应用的深度合作具有战略意义。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俞建成研究员介绍,我国水下滑翔机海上观测应用方法与技术方面刚刚起步,特别是在水下滑翔机专用传感器技术、观测应用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更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他认为,水下滑翔机已经发展到了实用化应用阶段,未来水下滑翔机将向极端应用、高智能、网络化、混合型和绿色型发展。
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就当前水下滑翔机技术发展现状、观测数据处理、观测应用成果以及未来应用领域展望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参观了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海翼”水下滑翔机。目前,“海翼”水下滑翔机针对不同海上观测任务需求,可搭载多种海洋探测传感器,形成最大作业深度从300米到7000米不等的系列水下滑翔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