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2016.08.14):“探索一号”科考实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 整体成果超预期
-海南日报记者 苏庆明
8月12日上午8时,交通部南海救助局三亚基地码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探索一号”科考船稳稳停靠。
科考队员张维佳满脸微笑,用一个覆着红布的托盘托着拳头大小、瓶身透明的一瓶水,向到场迎接的科学家和政府领导们展示。瓶里的水在阳光照耀下异样清澈,瓶身的标签写着:万米海水。
这是来自地球上最深的地方——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海水!人群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一“物证”,显示我国深海科考第一次征服了万米深渊。
成功的微笑,来得并不容易。
6月22日,同一地点,“探索一号”驶离三亚,执行“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战略性先导专项科考任务,目标:3000多海里外的马里亚纳海沟。科学界都在期待。
万米深渊,这是全球深海研究界最感兴趣的海域,也是最难抵达的海域。这里的气压足以摧毁大部分科考设备。在深海技术上还处于跟踪阶段的中国,能行吗?
“我们就是要试,验证技术装备到底能不能下得去!”航次领队刘心成说,本次科考明确指导思想:做实7000米,挺进1万米。
浪摇船晃,菜不好吃,休息时间少,但全程没有一个人抱怨。“每一次作业成功都是刺激,让我们忘记困难。每成功一次,大家都说,来,接着干!”航次首席科学家包更生介绍。
珍惜时间,科考实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大家都很兴奋。有的设备还没从海里上来,下一个设备就准备好了。为的就是更多试验,更多成果。”刘心成说。
万米级自主遥控潜水器(ARV)“海斗号”第二次、第三次下潜,一次比一次深。下潜前,有人疑虑:风险是不是太大?面对风险,“海斗深渊”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深海所所长丁抗抱着这样的信念:“打了败仗的将军依然是将军,但不战而逃却可以使将军连士兵都不如。宁当败将,不做逃兵!”
正是凭着这一股“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作业精神,本次科考下潜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深度。
正是凭着这一股“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作业精神,本次科考执行任务次数由计划的46次提升至最终84次。
正是凭着这一股“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作业精神,本次科考整体成果超出预期:系列装备成功海试,取得一大批珍贵的样品和数据,“探索一号”首试成功,确立一整套作业规程和管理制度体系……
这是不畏艰难、勇于试验、锐意进取带来的收获。
它再次向世人表明:勇攀科学高峰,中国人,行!
(本报三亚8月12日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