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2016.06.07):“蛟龙”探海再获五大成果

发布时间:2016-06-08

  ■ 本报记者 卢晨

  5月29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抵达厦门国际邮轮码头,圆满完成了2016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7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务。第一航段历时48天,航行6466海里,蛟龙号分别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区和雅浦海沟进行下潜作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成果一:采集到多种类型的地质、生物和海水样品。包括富钴结壳和岩石样品53块,总计327.84公斤;多管沉积物样品 16管;巨型底栖生物样品 85个;200米浮游动、植物拖网样品各4份;近底层海水样品128升,温盐深仪(CTD)水样1844升;微生物保压水样2站;微生物样品约520份。

  成果二:获取了大量海底视频、照片及环境基线数据。本航段蛟龙号采集到海底高清视频371个文件共182.4GB,标清视频336个文件,共142.1G,机械手视频81个文件共 38.56G,照片1315张共 2.36GB。潜水器CTD和多参数数据11站,常规调查CTD数据13站等。

  成果三:提升了对维嘉海山区富钴结壳分布的认识。本航段在维嘉海山区共完成4个潜次约18.2公里的富钴结壳近底观察。科研人员发现维嘉海山西南侧山顶区域存在连续的富钴结壳分布区,维嘉海山斜坡到山顶的不同侧面、不同水深范围内均发育有多个连续的富钴结壳分布区及沉积物分布区,初步掌握了维嘉海山富钴结壳的分布特征。他们还发现富钴结壳分布区、沉积物分布区与多波束回波强度的高、低具有基本的对应关系,初步显示多波束回波强度勘探技术在富钴结壳资源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成果四:初步查明维嘉海山与采薇海山巨型底栖生物分布具有联通性。通过与采薇海山的对比分析,科研人员发现维嘉海山巨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与采薇海山高度相似,富钴结壳合同区内两座海山之间的巨型底栖生物分布具有良好的联通性。

  “过去我们认为地理隔离会使海山之间生物种类有明显差别,这次调查使我们有了新的认识,两组海山之间生物的相似性很高,不会因采矿带来种类灭绝。”本航段首席科学家王春生说。

  成果五:初步查明了雅浦海沟北段岩石和沉积物分布特征。通过在雅浦海沟西侧沟壁的下潜,科研人员发现了玄武岩、辉长岩和橄榄岩3种类型的岩石,这与区域构造背景相符合。

  “在东侧沟壁发现的辉长岩和橄榄岩,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加罗林海脊的传统认识,有助于促进加罗林板块动力机制的研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调查部副主任杨耀民说。

  在雅浦海沟东西两壁沉积物中均常见黑色砂、砾级碎屑。这些沉积物记录了区域内广泛出现火山活动的信息,为后续反演区域内火山和构造活动演化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材料。

  (原载于《中国海洋报》 2016-06-08 A03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