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2016.04.22):在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里遇见他们——劳动最美 传国传家
在“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由沈阳市总工会编撰的《沈阳劳动模范》一书已付梓出版,同时,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也即将落成并对外开放。
无论是在《沈阳劳动模范》这本书中,还是在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中,你都会遇见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模精神的沈阳劳模,感受到他们以劳动和智慧为这个世界带来的丰饶与美好。本版从中撷取了部分史料,以飨读者。
“咱们工人得把天给挺起来”
马恒昌(1907—1985),辽宁省辽阳市人,中共党员。沈阳第五机器厂车工一组组长。在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中,马恒昌带领车工一组承担了制作高射炮闭锁机的任务,曾在劳动竞赛中连续大干37天,没出一个废品。1950年马恒昌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曾当选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旧社会,马恒昌在兵工厂做工,在车床旁站了25个春秋,承受着工头的压榨和盘剥。沈阳解放这一年,他进入了沈阳第五机器厂当了一名车工。解放前后鲜明的对比使他从内心焕发了当家做主的自豪感和积极性。当马恒昌看到厂里要工具没工具、要原料没原料,恢复生产困难重重的景象时,决心献出珍藏多年、母亲病重时也不同意卖的千分尺。这把尺子震动了全厂,工友们纷纷捐献器材,工厂机器很快开动起来了。新纪录运动兴起之后,马恒昌带领所在的车工一组刻苦钻研技术、开展技术互助,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新型的师徒关系,多次打破生产纪录,东北总工会和全国总工会共同总结、推广了马恒昌小组的先进经验。1950年,在党中央招待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的宴会上,马恒昌代表全体劳模向毛泽东主席敬酒。毛主席像见了老朋友似地连说:“马恒昌,我知道的,我知道你。”马恒昌激动地说:“我代表工人阶级向您敬酒,为您的健康干杯!”毛主席也举杯示意,声音洪亮地回答道:“为了工人阶级幸福干杯!”并同他热情握手。
人物语录:“‘工人’这两个字,摞起来不就是个‘天’么,咱们工人得把天给挺起来!”
铸造新中国第一枚国徽
焦百顺(1914—2000),山东省掖县人,中共党员。曾任沈阳第一机器厂铸造车间大型工段工长。1956年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系统先进生产者。
国徽象征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把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器厂。在工厂设备简陋、工具落后、技术存在难题的情况下,焦百顺和工友们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任务。没有炉子,工人们砌了个砖炉;没有化铝罐,自制铁罐代替;没有脱氧剂,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就在炉前肉眼观察铝水颜色的变化。1951年4月,焦百顺和工友们硬是凭借精湛技艺,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提前20天成功地铸造出10多枚不同型号的国徽。其中直径为2米的大型国徽于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作为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今天,沈阳劳模馆以微缩景观的形式再现了工厂接到任务后,焦百顺和工友们团结协作铸造国徽的场景。
人物语录:“俺不干,谁干?解放前,自己逃荒要饭来到沈阳,是共产党、新中国把俺从苦海里救了出来,自己不是在党旗下宣过誓吗?俺咋能不听党的话呢?”
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尉凤英 1933年出生,辽宁省抚顺市人,中共党员。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曾任沈阳一三九工厂副厂长、工会主席。1956年、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曾当选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尉凤英出身于抚顺煤矿工人家庭,1953年,她进入沈阳724厂当了六角车床学徒工。她每天早来晚走,兜里揣着一个小本子,养成了“眼勤、手快、好问”的习惯。有人说,尉凤英这个大姑娘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走”,总是抬腿就“跑”。入厂仅三个月,她便开始独立上岗。为赶制抗美援朝需要的产品配件,在老师傅的帮助下,她研制成功自动分料器和半自动搬柄,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后,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技术革新中,有时就连吃饭也在思考,经常是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筷子,用筷子沾着菜汤在桌子上画图、想窍门儿。到1959年底,实现技术革新170多项。她倡导成立“业余红专大队”,并带领队员积极参加职工技术协作活动。1956年,被评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她曾1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65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同志学习》的社论,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尉凤英事迹展览会,从此“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享誉全国。
人物语录:“我没有超额,我刚刚完成了自己订的定额。”(注:她对每月的超额奖金都原封不动地送回)
三个技术“好汉”结成帮
吴家柱(1927—1964),辽宁省瓦房店市人,中共党员。曾任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工程师,兼任沈阳市、辽宁省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主任。1960年,他和本厂几位工人自发组织技术协作活动并成立厂职工技术协作组织。1961年6月,会同林海丰、吴大有率先发起了群众性技术交流和技术协作活动,1956年、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林海丰(1930-1981),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沈阳拖拉机制造厂车工、技术员,兼任沈阳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在确诊为晚期肝癌后,仍坚持技协活动。3次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2次被评为辽宁省先进生产者。
吴大有(1937—2005),辽宁省辽阳市人,中共党员。沈阳高压开关厂车工、技术员,曾任沈阳市总工会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经审委员会主任,兼任沈阳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主任、辽宁省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常委。3次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2次被评为辽宁省先进生产者。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1年6月,吴家柱找到林海丰、吴大有,组成三人技协,大搞技术革新,互相交流经验,后来,他们又联合了变压器厂的王凤恩、东北机器制造厂的尉凤英、沈阳铸造厂的张成哲等,将职工技术协作组织发展到十几人。他们常常晚上到吴家柱家里共同攻关技术难题,家中就成了技协活动的场所,而吴家柱的母亲、妻子及孩子们只能挤睡在另一间屋子里。肚子饿了,他们就用开水冲酱油,喝酱油汤充饥。1961年10月,市总工会正式组建了沈阳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厂际经验交流和技术协作活动委员会。由此,我国最早的职工技术协作组织在沈阳诞生。1963年10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到辽宁视察工作,约见了吴家柱、林海丰、吴大有等二十几名技协骨干。彭真说,你们开展的群众技术协作活动是真正的共产主义风格,真正的群众路线,真正的“三结合”。
暴雨中拯救“12次列车”
张敏媛 1935年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曾任沈阳铁路局客运段第12次列车第一任列车长。1959年,12次列车包车组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张敏媛作为代表参加了群英会。1960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
1959年7月21日晚,由沈阳到北京的12次列车迎着小雨,像平时一样缓缓驶出了站台。当列车穿过锦州到达兴城时,雨点骤然变大,暴风骤雨发疯似地冲向大地,12次列车机车刚刚跨上石河桥的路基,前方铁路路基已被洪水掏空,无法继续前行。危急之中,列车长张敏媛带领着乘警长等跑向桥头,用护路部队的电话向锦州方面请示“后退”。在整列车体刚刚退出石河桥面之际,一股洪峰到达,将石河桥梁全部冲垮。车上旅客纷纷拍胸后怕:“这要不是12次列车的果断决定,现在我们一定是跟着桥梁一起被洪水冲走了。”洪水引发了水库决口,通讯也已中断,为了乘客的安全,列车不断向身后的高坡地带后退。路基两边,有许多刚从洪水中逃出来的灾民,正拼命地向高处跑。张敏媛连忙让乘务员将车厢门、窗户全部打开,搭救灾民。经过三昼夜连续奋战,12次列车平安返回沈阳,创造了新中国铁路史上的抢险奇迹。1960年,以其事迹为原型的电影《12次列车》上映,轰动全国。
人物语录:“当时我们的眼里只有生命,只为救人。”
比肩屠呦呦的抗疟斗士
安静娴(1929—2015),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共党员。中国化学制药企业第一位工程院院士,著名化学制药专家。曾任东北制药总厂技术员、工程师、磺胺分厂副厂长、研究所副所长。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上世纪60年代,我国疟疾流行性爆发。当时,治疗疟疾首选药是美国的“氯喹”,但许多地区疟原虫对常用抗疟药奎宁和氯喹产生了抗药性。1967年,东北制药总厂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合作研究发明抗疟疾新药,安静娴承担了这一项目,通过大量的定向合成和广筛,从5800多个化合物中找出了在鼠疟模型上显示良好抗疟效果的新药“脑疟佳”。可是,正当人们为此感到欣喜时,却发现按文献记载,合成方法中间体有剧毒。它的毒性有可能在人体内潜伏10至20年,发作后将使人终生残废,更有甚者还有研制者死亡的报道。关键时刻,安静娴没有被吓倒,她决定以身试药,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并逐渐摸清了化合物的毒性,最终确定了易控制、最安全的合成方法,成功地制取了高效、无抗药性的抗疟新药——“脑疟佳”,疗效超过了美国王牌“氯喹”。安静娴是比肩屠呦呦的抗疟斗士。她还主持了中国头孢系列药物的开发,为我国医药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制药业誉为“中国头孢第一人”。
人物语录:“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为国家和人民制造出必须的药品,还要对生产一线工人的健康与安全负责。”
在岗解难题 退休献余热
张成哲 1933年出生,辽宁省盖州市人,中共党员。曾任沈阳铸造厂副总机械师、设备分厂厂长,沈阳市劳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兼任沈阳市、辽宁省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闻名的技术革新能手。1979年、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曾当选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
张成哲在上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六〇大”暖气片机械化造型生产线,70年代研制成功自动化轴流式回转前炉,80年代研制成功铸铁管漂浮检验机,填补了国内铸造行业的多项空白,创造和节约价值达数千万元。在“文革”时期,他顶着“唯生产力论”的压力,一心一意研究自动化生产流程。在肚子都填不饱的情况下,他作为群众技术协作活动的积极分子,拖着浮肿的双腿,先后帮助苏家屯区30多个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救活了普兰店铸造厂等3个企业。他参加市锅炉改造、辽化工程、热电厂余热利用工程等省内技术协作大会战十几项,为省内外近百家中小企业无偿解决技术难题250多项,在厂内外共参与完成革新项目785个,其中重大项目60余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18项,节约各种原材料几千吨,被誉为“活着的孟泰”。退休后,创办劳模物业公司,承担起沈阳市新开河全长37.4公里的看护保洁工作,为绿化沈阳、美化家乡作出了新贡献。
人物语录:“干了一辈子,停不下来呀,我练的就是‘劳动功’。”
为沈阳汽车工业开出新路
赵希友 1934年出生,辽宁省凌源市人,中共党员。曾任沈阳汽车拖拉机工业公司总经理,沈阳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书记。198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曾当选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上世纪80年代,赵希友积极倡导发展沈阳汽车工业,创立了金杯汽车品牌并推向全国,为沈阳汽车工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沈阳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伊始,赵希友就提出要向企业改革要效益,求发展,站在改革前列,大胆进行改革试验。1984年6月,他选择公司所属两家小型企业沈阳市汽车汽油泵厂(国营企业)、沈阳市汽车轴销厂(集体企业)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小型企业租赁经营的试点,走出了一条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改革新路,在国内经济界、企业界引起强烈反响。1987年,金杯牌SY132轻型载重汽车和SY622C旅行汽车被评为部优质产品。1992年7月24日,金杯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上海证券市场第一家北方上市公司。金杯汽车公司为沈阳汽车工业的发展开拓出一条新路,赵希友为沈阳汽车产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人物语录:“职工购买了金杯股票,他们从经济上变成了企业主人;同时,大家都来买金杯股票,都是金杯的主人,这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他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
蒋新松(1931-1997),江苏省江阴市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专家,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1977年被评为沈阳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84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蒋新松是国家“863”计划实施以来,连任四届的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追踪国际前沿课题,在水下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的成果,被称为“中国机器人之父”。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机器人工程研究开发中心,领导研制了水下机器人系列产品,为我国自动控制和机器人研制事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1997年,蒋新松生命和心血的结晶——6000米水下机器人试验成功,这一年蒋新松也走完了他66岁的人生历程。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获中国工程院首批颁发的中国工程科技奖。1998年3月,中组部、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作出《关于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向蒋新松同志学习的决定》。如今,蒋新松的铜像坐落于沈阳劳动公园的绿草丛中,人们前来瞻仰缅怀时,无不感念他对我国科技事业所作的贡献,他开创的机器人产业正以超常的发展态势,成为引领沈阳老工业基地加快全面振兴的龙头产业。
人物语录:“结合中国国情,把研究特殊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作为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突破口。”
初中文化却接连攻克多道难关
杨建华 1953年出生,黑龙江省海伦县人,中共党员。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工人,高级技师。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4月25日,中共沈阳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杨建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1992年夏末秋初,沈鼓召开誓师大会,中心议题是将压缩机机壳由铸造改为焊接拼装。那时,压缩机机壳完全是铸造的,一件小则十几吨,大则几百吨。每生产一个铸造机壳都要经过多道工序,周期长、造价高,而一旦出现“砂眼”就得返工。作为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杨建华请缨应战,经过3个月的攻关,连续攻克了“中分法兰反变形”“进出口风管压型”“筒体两端板曲率”“下壳内孔加工”“壳体焊接变形”等5道难关,把150多个零部件拼装成了一个高3米、长4米、宽3米、重20吨的机壳,鼓风机厂第一台铆焊拼装的压缩机壳就这样诞生了!经有关部门检验,各项数据和几何尺寸都达到了技术要求。凭借“离心压缩机、鼓风机机壳拼装制造技术”,杨建华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建国以来辽宁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此后,伴随着沈鼓产品进入大型化、高等级的新阶段,焊接机壳的体积越来越大,技术的难度越来越高,杨建华的技艺也越来越纯熟,沈鼓集团那些具有共和国里程碑意义的大型离心压缩机,其中大部分机壳都是由杨建华领衔制造的。
人物语录:“舞台可以简陋,演出应当精彩;岗位可以平凡,追求应当崇高。”
航空报国是荣誉更是责任
罗阳(1961—2012),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生前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曾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国防科技工业创新领军人物。牺牲后,国务院追授他“航空工业英模”,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华全国总工会追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委、省政府追授他“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沈阳市委、市政府追授他“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劳动功勋奖章”。
任职期间,罗阳组织完成了多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带领下,中航工业沈飞公司科研生产任务连年报捷,创下了近30年来交付飞机数量最多的新纪录,营业收入破百亿元,实现了从单一国内市场向国际军贸市场的开拓,用5年时间研制了比过去50年还多的新机型,实现了多个型号新机成功首飞。2012年11月25日,在执行新型舰载机实验任务中,罗阳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不幸以身殉职,年仅51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完成了两大重点型号新机试飞任务。在“辽宁舰”为歼-15舰载机的起降试验做准备时,每天他都工作在平台上,观察、记录着飞机起降情况,飞机入库,他还要进行检查,再和试验人员一起研究解决问题,每天都忙到很晚。查看飞机起降时,罗阳距离飞机只有20米,巨大的轰鸣声让他已有病症的心脏承受着难以承受的震颤。罗阳牺牲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罗阳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
人物语录:“航空报国是荣誉,更是责任!”
为航空发动机制造完美“收口”
李志强 1964年出生,吉林省通化市人,中共党员。现任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动机装配厂总装工段“李志强班”班长。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2014年,“李志强班”被中宣部、全国总工会评为“最美职工”。2015年李志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多年来,李志强带领团队相继攻克了国家重点型号航空发动机装配关键技术,首创航空发动机装配“倒班操作法”,实现工艺创新126项,自行研制工装工具312件,创造了99天完成全年装配发动机任务的全行业最高纪录。班组中目前拥有一级技能专家1名、二级技能专家2名、三级技能专家3名,技师以上人员25名,班组90%以上人员都能够在试车台进行总体排故障操作。2013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党中央的关怀和对航空工业的殷切希望,到中航工业沈阳黎明公司视察,专程来到“李志强班”,亲切地握着李志强的手说:“你们的工作很光荣,很重要!”
人物语录:“装配工作是航空发动机制造的最后一道工序,质量能否过关,‘收口’是关键。”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何强整理 王雁翻拍
1 马恒昌
2 杨建华在生产一线
3 焦百顺
4 尉凤英
5 蒋新松在授课
6 赵希友
7 1963年10月4日,吴家柱(左2)、林海丰(左1)、王凤恩(右1)等技协骨干受到彭真同志亲切接见
8 张成哲(左)在技协攻关中精益求精
9 罗阳
10 张敏媛(右1)在为旅客服务
11 安静娴(右)指导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研制
12 李志强
(原载于《沈阳日报》 2016-04-22 A12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