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2005.6.23):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知识创新:打造先进制造领域的国家基地(一)

发布时间:2005-06-28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区建设面貌一新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9月。1962年前的名称为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自动化研究所,1972年前名称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工业自动化研究所,1972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从事战略高技术创新的国立研究机构,自成立时起就长期从事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光电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是我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是“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科技部高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的所在地。1998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建设先进制造基地。主要学科领域为制造科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机器、先进制造系统和光电技术等。 
    从1999年至今,沈阳自动化所积极投入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作中,在构建学科发展方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机器人产业化规模、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今天的沈阳自动化所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先进制造领域研究开发基地,成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持、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著名研究机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来所视察

    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一期,2001年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二期。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完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为沈阳自动化所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使沈阳自动化所科研工作驶上高速前进的快车道。 
    2003年4月,一种具有环境适应能力的蛇形机器人在沈阳自动化所问世。这种蛇形机器人身长150厘米、体重3公斤,头部装有微型摄像机,可以实时采集现场图像并无线传输发回监控台。它有多个关节,具有三维空间运动能力,可以自动识别地面环境特征,相应采取蜿蜒、侧动、伸缩、翻滚等各种步态,在硬地面、沙地或软土中爬行,还能够跨越5厘米的障碍物,行走速度最快可达每秒0.4米。蛇形机器人是国际重点研究的仿生机器人种类,由于它在搜索方面的特长,在反恐、救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03年7月,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水下机器人“海极”号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北极,参加中国第二次北极极地科学考察。这是我国极地科考活动中首次应用水下机器人,并成功地完成了观察冰层的底部轮廓,测量冰层厚度等任务,使我国科学家首次观察到了北冰洋冰下世界的景象,获得了大量的以往无法获取的数据和图像资料。 
    2003年12月,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自走式海缆埋设机“CISTAR”。这项重大成套装备,填补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空白,其技术成果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而且在海洋通信、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04年9月,由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 样机,成功完成了在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一档内)上的带电巡检试验,使我国的超高压输电线路带电巡检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项能够增强电力生产自动化综合能力,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5年4月,一台能够在纳米尺度上操作的机器人系统样机由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成功,并通过了由国家“863”自动化领域智能机器人主题组织的验收。这台机器人系统在纳米尺度下的系统建模方法、三维纳观力获取与感知及误差分析与补偿方面有很多突破与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5年4月,由沈阳自动化所承担的“863”课题“可重构星球探测机器人的研究”在沈阳通过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的验收,此举标志着我国星球探测机器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多星球探测机器人协作系统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 

王越超所长主持2004国际IEEE机器人学与仿生机器人会议

    在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下,沈阳自动化所6年迈出了六大步。通过结构调整,人事制度改革,所容所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研队伍年轻化,技术骨干层次水平越来越高,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沈阳自动化所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成为国内外自动化领域专家和同行关注的焦点。 
    纵观沈阳自动化所进入知识创新试点的6年,面向国家需求是沈阳自动化所不断追求的目标,开拓创新是沈阳自动化所持续发展的动力。 


“装配型”AGV在汽车生产线上起关键作用(机器人产业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