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聊天室 | 水下机器人的“声呐社交术”

发布时间:2025-10-29

本期嘉宾:

孙洁,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水下机器人目标探测


动动:孙老师,我最近迷上了科幻片,电影里面的水下机器人居然能像海豚一样“聊天”,还能互相定位,现实中真的能做到吗?

孙洁哈哈,动动,你这问题问得很有“深度”!虽然机器人不能真的“聊天”,但它们确实有一套水下“社交定位术”——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声呐!人类在陆地上找同伴,靠的是“看”和“听”,但水下环境让“看”变得困难——光在水下传播距离极短,通常只有几米到几十米,所以远距离定位只能靠“听”。

动动:声呐?是在水下也能听到声音的装置吗?

孙洁声呐就是机器人的“水下耳朵”,全称叫“声音导航与测距”(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它通过发射声波并接收回波,能像蝙蝠一样探测目标,主要有两种模式: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

主动声呐:机器人发射特定频率的声波脉冲,通过分析目标反射回波的时延、频移和强度等,像解谜游戏般还原出目标的精确三维坐标。

被动声呐:通过持续捕捉螺旋桨或推进器产生的独特噪声特征,再借助AI等智能处理手段,在座头鲸的歌声与货轮的轰鸣等嘈杂的环境噪声中识别并定位目标。

动动:那水下听声音和陆地上有啥不一样?会不会更难?

孙洁问得好!水下听声可比陆地“魔幻”多了,主要得解决两个难题:

声速快还“飘忽”:水中声速约1500米/秒(是空气的4倍多!),但水温、盐度一变,声速也会“摇摆”,比如水温每升1°C,声速就增加3米/秒。

信号像走迷宫:声波会因海底、海面多次反射形成复杂多路径信号,并且会因声速变化发生折射。例如,声波从低温高盐深水层向高温低盐表层传播时,会因声速梯度发生连续折射,形成弯曲路径(如深海声道),就像在迷宫里传话,比空气中复杂得多。

动动:哇……这也太难了,那机器人该怎么利用声呐来精准“听声辨位”啊?

孙洁这就需要它们开启双模式协作了!主动声呐像探照灯,能照亮黑暗但容易暴露自己;被动声呐在“沉默”中锁定目标 ,很安静但高度依赖环境。通过把两种模式结合,再利用AI技术,就能像拆解“莫尔斯电码”般,推算出干扰源的位置。

动动:懂了!原来水下定位靠的是“听声辨位+AI智商”。

孙洁Bingo!科学就是一步步把“科幻”变成“科技”。下次你如果在海洋纪录片里看到水下机器人与海豚相伴,就知道它们正在深海里利用声呐“悄悄社交”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