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三境界看蒋新松精神——《蒋新松传》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6-07-01

  纵观许多伟人的一生,无不是起于微末,流离于命途,然秉忠贞之志相随一生,于历史起承转合之间,抒写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年少的蒋新松聪明伶俐、好学不倦,更为幸运的是他有一位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的母亲。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母亲就告诉小新松,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这一句持之以恒,陪伴着蒋新松院士走过了人生中的峥嵘岁月与无数次跌宕起伏,见证了他在机器人领域立下的一个又一个丰碑。 

  ——题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远峰明夕照,高阁纳江声。成长在历史名城江阴,蒋新松院士的一生是不凡的,生于乱世、背井离乡不懈求学是他人生的开幕。在那个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耳濡目染于梁启超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蒋新松开始了对人生意义和世界观的思索。登高望远,西风落叶,天高海阔,案书何达?深受母亲“士”的思想教诲,年少起蒋新松便将自己的志趣锁定在了为国家科学事业奉献的理想上。十几年寒窗,凭借着勤奋与聪颖,蒋新松如愿入学上海交通大学机电系,并在毕业时进入他梦寐以求的科学院为国效力。可是,哪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正当他风华正茂要全身心地向科学进军时,却遭遇了文革风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进行劳动改造。最令人钦佩不已的是,当这样一位科学将才饱受折磨的时候,他没有放弃信仰和努力:失去了白天的科研时间,夜晚他用对自动化问题的思索和忧国忧民的义愤填补他对科学精神的每一次质疑。 

  反观我们现在,国家日渐繁荣昌盛,德先生与赛先生也争先恐后地来到我们身旁,但我们中的许多人恰恰失去了对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最本质的探寻,随波逐流般地追逐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往往忽略了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那是1979年,蒋新松已经获得了不少赞誉,更重要的是有了对世事和人生深刻的参悟,积累了大量的科研实践经验。这一年他走马上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严峻形势,开始了无休止的科研实践工作。频频传出的一个又一个喜报、一次又一次开拓性的创举的背后,是蒋新松院士坚定不移的信仰,日积月累的废寝忘食和勇者孜孜以求的试炼。修身齐家平天下,此时的蒋新松犹如脱缰之马,忘情奔波于为祖国科学奉献的夙愿之中,大有舍我其谁之势。可惜,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久醉初醒,由于积劳成疾,蒋新松院士在繁忙的公务之中阖然长逝,令人猝不及防。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个句子来形容做学问的第三重境界,我却想说:斯人已去,路漫漫,夕阳晚;此情长存,望来路,犹可承。我们叹息一位伟人的离去,不仅仅是沉溺于失去一位将才的痛惜之情,更希望用莘莘学子为达成蒋新松院士遗愿的拳拳之意、欣欣向荣的继往开来来缅怀他。观乎蒋新松院士的一生,无不是忧国忧民,不计个人得失,以赤子之心的坦诚感染着这雄关漫漫科研道路上的工作者,燃烧着生命的激情来诠释矢志不渝。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执着,还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一种独当一面的气魄,科研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而是一种很艰辛的修行。我们不必将一个人的点点滴滴神化,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心情来苦苦朝拜,作为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应当向蒋新松院士学习,燃起心中的蒋新松精神,内化为我们科研的初衷与动力。 (二室四室九室学生联合党支部 许凌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