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机器人之父——读《蒋新松传》有感
下过雨的周末,阳光正好。我打开书卷,一口气读完了徐光荣先生编著的《蒋新松传》。
我从小就对机器人感兴趣。早在上海求学时,就已听过新松机器人——这一坐落于东北沈阳的机器人帝国,开创了无数个机器人行业的国内第一、国际领先,打破了进口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并且已经远销海外。当时即听说“新松机器人”的名字来源于一位伟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新松,然而这三个字对于那时的我仅仅是一个名字,对于它背后的风雨和动人故事则一概不知了。
毕业后几经辗转,我终于如愿进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这一“中国机器人的摇篮”工作和学习。入所后,所里人醉心于科研工作的热忱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使我深受感染。蒋新松这个老所长的形象也在耳濡目染中一点点丰满鲜明起来。然而不时听到的有关老所长的只言片语使我愈加地想要了解他,了解这位“中国机器人之父”的事迹。徐光荣先生的《蒋新松传》使我终于有机会阅读到一个立体的从年幼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老所长。读完这卷书,我仿佛亲眼目睹了老所长跌宕起伏的一生。
逆境中成长
蒋老的求学生涯极为坎坷。刚走进学堂时,正值日寇猖獗之时,学堂外炮火连天。蒋老用4年的时间读完小学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县里最好的中学。日统下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年幼的蒋老格外珍惜。并且在这一时期,蒋老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人生的理想。求学之路并不顺利,高一时,蒋老因家里生计问题辍学去纺织厂当学徒工。他并没有就此消沉、随波逐流,相反,在纺织厂,学会了本职修理技术之后,他又开始钻研机械原理、电工实践等方面的知识。学徒的生活异常劳累和清苦,但蒋老却凭其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工作之余掌握了很多新知识。可以说,年少时期的蒋老就学会了在逆境中汲取营养、坚持自我。而这,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是尤其欠缺的。
大学毕业后的蒋老被分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但是刚刚参加工作,即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农村。这对满怀报国热情的年轻的蒋老的打击极大。即使是后来调赴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右派”的帽子一直跟随着他,每一次运动都不会落下他,必定把他拉出来批斗一番。饶是在这样科研工作困难重重、调试试验只能断断续续进行的情况下,蒋老硬是带领所里研究组,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工作,攻克了鞍钢1200可逆冷轧机三项自动控制系统难关。这三项直接服务于生产,在科学上又有所创新的自动控制项目,在我国科研史册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那段血雨腥风提心吊胆的日子里,很多文化名人不堪受辱,草草结束了生命,也有很多科学工作者心灰意冷远渡重洋,报效他国。但蒋老却凭借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科研工作的执着,坚持了下来,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所以说,逆境带来的不只是痛苦,还有成长,还有坚强,还有破茧成蝶后更加夺目的光芒。
与时间赛跑的人
读蒋老的传记,深感其对科研工作的无尽大胆的规划和想象在有限的生命里不能一一实现的紧迫和怅惘。蒋老是一位科技帅才,他不仅亲自管理和指导了很多具体科研项目,而且提出了很多具有战略眼光的建议。然而,能力越强,责任也就越大。蒋老深感其肩上担子之重,他用异于常人的辛勤和汗水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他的工作强度对于年轻人来说尚不能接受,何况是这样一副已过花甲之年的病躯。尤其是书中对他生命力最后三个月的描述,看来使人揪心。在这一章节里,徐先生一再地使用“匆匆”、“一夜未睡”等字眼。在时间以分秒来计的忙碌中,蒋老一宿一宿地熬夜编写材料,为“863”计划制定规划,还要抽时间给清华大学学子讲课;参加超级“863”计划座谈会;为鞍钢“九五”计划自动化技术改造出谋划策……蒋老用力想要抓紧生命里的每一秒钟,却不知这样也在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在有限的生命里,他是掌控时间的强者。正是他超出常人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矗立在中国东北的这片机器人帝国,才有了水下机器人深水探测项目的捷报频传。
蒋老热爱读书,而且涉猎广泛,中学时就读完了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即使是辍学、生病,甚至被当成“右派”饱受折磨的日子里,他都没有放弃读书学习。那些最困难无助的时光,他用读书来填补生命的空虚。读完《蒋新松传》,觉得蒋老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不比很多文学大家差,无法想象这样一位自动化领域的科学家竟有着这样深厚的文学造诣。我想这与他严于自律,抓紧生命里的每一秒钟是分不开的吧。
合上书卷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回顾蒋新松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逆境中不断成长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生,是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创造价值的一生,是忧国忧民为祖国科技进步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离去的匆忙,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他留下来的机器人帝国以及精神财富足以让我们好好受用和传承。
如今,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员工们继承了蒋老迎难而上、刻苦钻研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自动化奇迹。相信蒋老在九泉之下也能露出欣慰的笑容吧。
2016年6月19日
条件处 山天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