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蒋新松精神——《蒋新松传》读后感
拜读《蒋新松传》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抑制我内心的冲动-------有士如此,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透过本书我看到一个科学家、一个伟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成长过程,这简直就是中国科学家的模版。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民族脊梁,才能披荆斩棘,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蒋公名言:“咱们搞科研的要有股大无畏的探索精神,活着干,死了算。”太受鼓舞了!!!
通过《蒋新松传》我看到了一名党员的忠诚、干净、担当。在“钢城岁月”,从沈阳到鞍钢,在磨难中诞生的自动控制装置,“再闯险关”,“三战三捷”。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化大革命”,蒋公被打成“右派”。在我国科研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科研人员被歧视、被摧残的逆境中,蒋公却能与同志们一道,历经十年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和追求,完成三项直接服务于生产,在科学上又有创新的自动控制项目,他无愧于祖国,也无愧于人民的华夏忠诚儿女。
古人常说:“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要做“合格党员”,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将道德,有品行;将奉献,有作为。这是一名党员的基本标准,也是一个有远见、有思想的人的追求标准,信念和作为有大小、品行和纪律有高低,我们要将“高标准、严要求”放之于心,践之于行,方能不断成就自己的高度,向着蒋公看齐。蒋新松精神,实际上是一名优秀共产党的在科学领域的真实体现,作为后生,我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下,要比蒋公,不知要好了多少倍。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奋斗、不去努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两学一做”的步伐正在迈进,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应当常常以“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来时常反省自己,真正把自己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平常、严在日常、做在经常,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不断向着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而前进,不断从“两学一做”中吸取前行的动力,才能向党和人民交上自己的“合格”答卷。
自动化所党委书记桑子刚说:通过《蒋新松传》我看到了科学家精神,在匆匆走过了66载春秋之后,蒋新松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在机器人技术、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研究领域所做的不懈探索,更为我们留下了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为沈阳自动化所的腾飞壮大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也有同感。正如蒋公所说“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这是我的夙愿。我只讲生命的质量,不求生命的长短!”
1997年3月25日一早,蒋新松从家里赶到研究所,参加总工程师们邀集的6000米水下机器人会议。下午,来到机器人实验室。27日和28日白天,参加国家科委于沈阳召开的征求超级“863”计划意见座谈会。晚上在家修改“关于我国制造业的问题和对策”,直到凌晨两点。29日凌晨4点起床连续打电脑三个小时。早饭后,应邀去鞍钢讲技术改造,却突发心绞痛昏迷,直到晚上十点才苏醒。30日凌晨,他起床修改国有企业科技讲座的题目。上午,他坚持谈“863”计划,被护士劝止。下午2点,心肌严重衰竭,再也没有醒来。
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蒋公离世是我国的重大损失,我国正是因为有了类似蒋公的千千万万的科学家,才使我国的科技水平拉近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当我看完《蒋新松传》后,合上书。紧闭双目,想起了蒋公事迹,一件件一目目,耳畔响起了蒋公的自述:
弹指一挥间,40年过去了,今天的我地位变了,党和人民给我了很多荣誉,很多令人羡慕的职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今天对我来说,活动的范围更广了,要求更高了,压力更大了。
40年的经验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科学事业是一种永恒探索的事宜,它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成功的欢乐、永远是一刹那。无究的探冯小胖,无穷的苦恼,正是她本身的魅力所在。从事科研工作40年了,我又进入了新的一轮无穷的探索和无穷的苦恼中……
新科技革命从孕育到启动,从启动到全面爆发,往往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新科技革命的孕育和启动阶段,许多人对新科技革命持怀疑态度。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科学家还是社会大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这种怀疑普遍存在,而且可以理解。历史经验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存在一段“时间差”,对科技革命的响应的“时间差”就更大。在新科技革命即将来临的时候,发达国家的态度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判断。一旦新科技革命启动,发达国家必然牢牢把握机遇,发展中国家则在犹豫彷徨中错失机遇,最后只好走跟踪模仿的道路。现在,第五次科技革命已经步入“尾声”,还有一些创新机遇,比如大数据和智能化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来临进入倒计时,它既是中国复兴的战略机遇,也是中国科技的难得机遇。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正如蒋公所说,历史是无情的,又是最公正的。今后不管条件如何,都应该坚持,为祖国的腾飞,实现中国梦,向蒋公学习,“活着干,死了算”,让我们一起奋斗吧! (聚德党支部 王锐)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