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而行 光大水下机器人事业——读《蒋新松传》有感
1987年在东北工学院(现在改名为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即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工作,不知不觉已近30年。30年间,经历了沈阳自动化所的大部分重大历史事件,在蒋所长及其继任者的领导下,辛勤工作,也曾为自动化所的荣光增添些许颜色。现在青丝染上了白发,“研实员”称谓的“实”字改成了“究”字,思之唏嘘,感慨良多。
所里人手一本《蒋新松传》,利用出差的间隙时间,断断续续把全本通读了一遍。书中的事情大多已经耳熟能详,有些甚至是亲身经历;书中人物个别已追随蒋先生作古,大部退休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只有少数如我等当年的“小青年”仍奋战在科研生产一线。书的作者徐光荣先生也算是我的旧识,是我十分要好的同学的亲舅舅,曾就蒋先生的话题,与之有过数面之缘。
作为沈阳自动化所的首任所长,蒋先生从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中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和院士的过程,实际上是沈阳自动化所逐渐成长的过程,是自动化所由弱小走向强大的缩影。
读罢430页的长文,掩卷沉思,以往零零碎碎的先生的一点一滴,串成了完整的链条,先生的形象越发清晰的浮现在眼前:
少小立志,才华横溢;几经波折,忍辱负重;雄才伟略,指点江山。可说是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先生一生留给我们的最丰厚的财富,个人体会有两点:一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是对世界科技前沿精准的把握。
先生一生经历了几番大的波折,小时曾被迫辍学,读大学时因病错过了赴苏联留学深造的机会,毕业后不久因秉公直言工作中的问题被错划为右派。这些波折一个大似一个,一个重似一个,这些波折中的随便一款,就能够将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完全击倒,难以自立于世。先生却奇迹般的一次次浴火重生,上路前行。一个人需要拥有怎样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是我辈应该思考并学习的东西。
先生担任沈阳自动化所所长和高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期间,大力推动的两件事是水下机器人和工厂自动化系统(CIMS)。CIMS为何物因专业所限,不甚了了。沈阳自动化所乃至中国的水下机器人事业,的确是在先生的倡导和组织下,克服重重困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点到面,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作为从事水下机器人事业的一员,至今仍在享受先生的余荫。先生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机器人之父。
中国有一个阵容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其中天资聪颖、学识渊博之士亦不在少数,但大多仅在某一专业领域站得鳌头。若论对其所在领域世界大势的把握、对学科可能的发展方向、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能执牛耳者寥寥。及至高屋建瓴,预判大势,进而谋篇布局,抢占先机者,更是凤毛麟角。30年前的中国,改革开发之初,工业领域百废待兴,需求不振。人口对社会的第一意义是占用一份社会资源,第二才是社会的劳动力。社会普遍担忧的是如何养活日渐增多的男女众生,如何消化显得太多的过剩的劳动力人口。人们预见不到劳动力会日渐短缺、日趋昂贵,预见不到今天机器人会在工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更加预见不到习近平会以国家主席之尊,对一个技术领域的发展做专项发言和批示。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提出机器人发展的战略,提出机器换人的工业发展构想,显得不合时宜,遭到反对和质疑是极为正常的事。幸而先生能够力排众议,坚持机器人的发展战略,描绘未来制造领域的美好蓝图,才有了沈阳自动化所今天的兴旺发达、欣欣向荣。我辈也能在先生指引的道路上,有所耕耘,有所收获。先生在世时获得的“战略科学家”的美誉,可谓实至名归。
经过30年的发展,沈阳自动化所的水下机器人事业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论成果获得过上至国家、下至省部的各种奖项,拿奖几近拿到手软;论产品有水面水下、有缆无缆、深海长程,及至混合型等多种序列,可满足国家的多种需求;论规模坐拥国内水下机器人首位院士,麾下有两个研究室、100余人的精兵良将,领袖中国,睥睨欧美。
不过,也必须看到,随着国内其他院校和研究所在水下机器人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海洋领域投入的不断增加,我们面对的竞争形势日趋激烈,我们拥有的技术优势不断被弱化和蚕食,我们没有行业背景的劣势则日显突出。要想保持我所的水下机器人的优势地位,需要我辈以先生为榜样,发扬先生倡导的“献身、求实、协作、创新”的沈阳自动化所精神,象先生那样百折不挠、遇挫弥坚,在先生开拓和指引的道路上砥砺而行,才能不断光大水下机器人事业,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海洋信息技术装备中心党支部 郑荣)
附件下载: